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甘肃定西:农机合作社发展背后的思考

   2016-01-25 甘肃省定西市农机局 王瑞军 苟广斌 刘佳丽8250
核心提示:30年前中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30年一个轮回,下一步改革又将回到农村,而土地是其改革重点。
   30年前中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30年一个轮回,下一步改革又将回到农村,而土地是其改革重点。

 

  30年前,因安徽省凤阳小岗村而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长期受“大锅饭”“平均主义”压抑的生产积极性程度地调动起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解决了困扰中国上千年的吃饭问题。

 

  甘肃省定西市沿着这一变革发展了30年后,百姓温饱已然无忧,但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由于耕地面积狭小,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机械化大生产既不合算,也不可能,生产效益低下。这既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分工的发展,更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广大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也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当下,定西农村也面临着因制度衍生而导致农产品效益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土地撂荒等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机械化之路势在必行。近两年来,从创办家农机合作社发展到现在全市100家,农机合作社在定西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题记

 

  最近,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的强彩霞知名度很高。除了农村女强人、致富能手这些光环和各媒体的大量报道,更重要的是,她响亮地回答了一个看似简明却不简单的命题:“人到哪里去了?地由谁来种?钱从哪里来?”

 

  她的回答是:“人到城里去了,地由我来种,钱从地里来。”短小精悍的回答,却道出了一个当下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大课题。地由我来种,一个年届五旬的农村妇女,做出这样响亮而坚定的回答。“我”怎么种?当然不是她一人为之,而是她背后的“吕坪农机合作社”。

 

  一个农机合作社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一事物在安定区乃至全市迅速发展壮大的背景、基础又是什么?在定西这样一个“农”字当头的贫困干旱地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除了有各地发展的共性,又探索出了哪些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和路径?带着这些思考,记者先后深入陇西、安定、临洮三个县区十余家农机合作社寻找答案。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却又是农业贫市,面对这样一个既有时代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命题,定西干部群众回归土地,从土地里探索开垦属于自己的应对之路。

 

  发展农机合作社,土地大有文章做

 

  话题依然回到了强彩霞,在农村人人都想子女“跳农门”时,她却出乎众人意料,劝儿子学农技、学农业,24岁的邵万强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奉从母命,回归“农门”,如今他既是大型深松机、精量播种机的熟练机手,又担任着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工作。强彩霞说,选择让儿子回来做农民,既是助自己一臂之力,也是因为她看到了农机合作社大有可为的发展趋势。她说,在田地里摸爬滚打半辈子,发展了两三年农机合作社,让她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土地里大有文章可做,要种好地,不走农机的路是不行了。

 

  强彩霞说,这几年,吕坪村多一半的人外出打工,有些农户人力单薄种不了自己的地,有些嫌收入太低不愿种,很多农户的地白白荒着没人种,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无力改变。2013年在北京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内蒙、山东的学员一句话点醒了强彩霞。这些学员告诉强彩霞,自己的老家都是通过农机合作社开展大田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效益大大提升,很受农民欢迎。

 

  强彩霞一回到村里就召集了6个生产大户,以单机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合作社。当时,的心愿就是别让土地白白荒着,先把地种起来,不但要种,要种好,还要让农民从地里真正有钱赚。“只要把地耕好务好,哪怕户主在城里打工站不住脚,再回来种地,地也给他沃肥了。”这是她成立合作社最初的朴素想法。

 

  她给每个大户入社的要求是每户种植全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200亩以上,并以机器运行成本价(油价)给周边群众提供“机械深松——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扩繁——机械覆膜——机械挖掘”全程化的机械服务。同时,每个大户还带动10户精准扶贫户发展种养业,对村上两户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按照入股分红的模式,直接吸纳精准扶贫专项贷款8万元入股,按每年3000元的受益分红给每户贫困户。

 

  合作社成立当初,村上人还不大相信她买来的几台“大家伙”。有些人害怕那么大的机器开进田里把地压板结了,有些害怕收割机弄坏了农作物。一年过后见了分晓,2014年正好赶上大旱,村上张玉堂自己开着手扶拖拉机犁的地,种的浅不耐旱,洋芋亩产勉强1500斤,洋芋个个只有拳头大小;紧挨着他的地块,就是合作社大户邵彦云的地,他开着深松机犁地,轻轻松松把100多亩地深翻了一遍,挖掘深度40多公分,洋芋亩产4000多斤,有些挖出来碗口大小。张玉堂算了一笔自己请人工的账后,去年心服口服地把自家的地交给了合作社,还逢人就宣传科学种地的好。

 

  强彩霞总爱说一句话,种地的大门永远为农民敞开着。她的合作社还就近吸纳贫困户230余人务工,常年就近用过1000多人,人均工资性收入5000元,户均土地流转费2500元左右。由于土地流转和农机化耕作,大量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发展养殖和劳务输出,形成了合作社多元化服务、群众多渠道受益、多类型增收的格局。

 

  500万投资买机械种1000亩地,这笔账怎么算

 

  花500万元投资买农机机械,种1000亩的地,这是一笔怎么看都行不通的账。但算这笔账的人高满义,却对他的投入津津乐道。

 

  高满义是陇西正大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有一个不太被大家熟知的身份——蓝驼厂拖拉机机手。从业之初的选择让他不但爱农机机械,更懂农机机械。他的机库棚里停放着500万买来的几个“铁疙瘩”。在简易的机库棚里,如果不是高满义介绍,很难把眼前的几台机械和产品联系起来。“法国贝松深松机,前后双排深松铲,共有翼铲14个,前6后8,作业幅宽达7米,日均作业效率可达2000亩以上,深松深度60厘米,而且作业深度通过限深轮控制,将深度锁定在设定范围,前后深松铲间距达1.5米,是国产深松机的3倍”,说起心爱之物,高满义滔滔不绝。法国贝松深松机、德国雷垦翻转犁,别说普通外行难以想象,就连纽崔莱中国区的老总也循着加拿大精量播种机的一张订单,一路寻找到甘肃西部这个小县城。他们惊异于,在这样一个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小地方,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花重金购置如此高端的一台机器。

 

  高满义给了他们满意的答案:从源头保证提升药品质量,以农机的现代化,提升发展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这台精量播种机的另一个小故事,让从事了十多年农机工作的农机局副局长韩鹏飞也对现代化机械的产能深感触动。

 

  高满义说,这台机械采购来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开进了自己的试验田。结果,曾经一亩人工播种需要籽种12斤的黄芪,用这个机器只需要2斤籽种就可实现均匀播种;人工半小时撒一亩,机器1小时200亩,时间效率上几乎没有可比性,而籽种每斤80元,光籽种一项每亩节约近1000元,并且实现了等行等距精量播种,药品产量品质大大提升。他后来又在老家菜子镇一亩地上播撒了5斤胡麻耔,当年亩产500多斤,超出人工播散产量200斤/亩的一倍。账怕细算,对于一家规模化经营的药企,从籽种上就可节约如此大的成本,又可大大提升药品质量,其效益不言而喻。

 

  其实,节约成本只是高满义的需求。他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更是因为一个藏于心间多年的愿望:作为一个药企负责人,如何从源头保证药品的质量,如何从质上提升陇西县的中药材产业,打造绿色、生态、道地的药材,使药材种植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通过现代化大型农机机械的使用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地市种植中药材,使陇西这个“千年药乡”真正意义上实现千年药香,这才是他的大梦所在。

 

  同是种植药材,安定区西巩驿镇茂丰合作社的负责人康学林在“企业领办农户”上,也走出了一条很成功的路子。

 

  康学林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后,流转了51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安定区并不是中药材种植的主产区,农民在种植技术和机械操作上都比较欠缺。农户和合作社签订合同或者是以股田制入股后,合作社提供从播种、施肥、挖掘全程机械化作业,程度上实现了中药材的大田植播,这也改变了传统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实现了从苗栽到植播的转变,不仅增长了药材的生长周期,也大大提升了药品品质。

 

  康学林还介绍了一个目前他推广成功的模式。农户出土地,每亩入股1000元。合作社负责从选籽种、深松、播种、挖掘、销售一条龙全程服务,而田间作业中防虫、锄草这一环节交给入股的农民负责,把合作社在田间管理的短板交给农民。年终除收入托底外,还返还红利2300元。这也是在管理中探索出的经验,合作社承担了外在市场的风险,将农民收益发挥化,同时还实现了种植机械方面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标签: 农机合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