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劳动合同法》可以为企业和劳动者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也是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3月10日上午,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做客齐鲁网两会特别节目《两会大家谈——见证履职》,就增强“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修订《劳动合同法》等话题与主持人杨强进行深入探讨。
修订《劳动合同法》制造强国关键要靠人才来实现
“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工业基础的打造、人才的积累、技术的积淀需要时间,还需要克服急躁、浮躁风气,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扎实、严谨、科学、规范的民族文化氛围,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大国、强国迈进。”
姜卫东介绍说,我国的《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颁布实施以来,为建立规范、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然而,由于《劳动合同法》较多的强调对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护,而对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方面却考虑的相对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也最终影响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姜卫东认为,我国经济、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现了飞跃发展,但是竞争力水平和发达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要靠企业的竞争力来体现,企业竞争力要靠产品的竞争力来支撑,而产品的竞争力则主要靠人才来实现,所以企业发展振兴的重要保障就是持续培养人才。
姜卫东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应建立劳动者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劳动者守法诚信机制,推进企业用工诚信系统建设;增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承担违约金的条款;增加劳动者违反培训服务期的违约金条款;删除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部分条款;修改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的条款;修改关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中的社会保险条款。
增强“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大亮点,就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访谈中,姜卫东提出,要把增强“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振兴首要任务。
姜卫东认为,“中国制造”的主体还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制造的主体即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的,缺乏“中国元素”;从出口主体来看,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中国只是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从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来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并存。
“可见,‘中国制造’需要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中国元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姜卫东建议,通过修改《劳动合同法》,鼓励企业员工扎根企业、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劳动技能,靠个人能力提升和贡献来实现薪酬提高和职业进步,社会浮躁风气。
在政策层面,姜卫东建议,应从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支持企业积极走出去,扶持企业对人才、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弥补工业发展时间短、基础差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