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的库存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其中又以玉米为甚。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之下,对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已然进入战略规划,今年东北地区面临调减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任务。
一方面要下手“动刀”库存,一方面种植结构与收储政策亟待调整。当前农业改革遇到了哪些需要攻坚克难的问题?今年有哪块骨头要被“啃掉”?
3月6日,在政协农业经济界别驻地,《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国务院参事、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
全球粮价达5年来点
NBD:您怎么看农业供给侧改革?“十三五”农业面临的攻坚改革是什么?
杜鹰:农业改革问题就是克强总理讲的,我们现在遇到新情况了,同时也是突出的两难问题:国内粮价普遍比国际市场高,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农民种的粮食卖不出去,都在库里放着。
NBD:国际粮价远低于国内粮价,是推动粮食收购政策改革的主要原因吗?
杜鹰:农产品价格比价关系发生变化了,全球粮价现在是5年来的点,包括玉米、小麦、棉花、糖料。国内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十年来在不断提高,这样就要用保护性价格,包括临时收储价格、保护价来收购,为了弥补农民的种粮成本,这个价格就要不断往上提,加上国际价格是不断往下走,这样就出现“剪刀差”。这个缺口一出现,就挡不住国外农产品进来,因为它价格低,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比收购国产农产品更赚钱,这样农民就面临问题了,包括财政支持的保护性收购价格,也面临新的问题了,这就要改。
2013年就开始部署了,2014年开始实行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保护价格改革试点,目标价格指的是价补分离,过去补助体现在了价格里,最早玉米临储价格是七毛钱一斤,逐年提高,到2012年,到了每斤1.12元了,然后一直提一直收,全往库里“墩”,墩了又出不来,全被进口的顶住了,这样就分离,分离后价格回归市场,把弥补生产成本的补贴直接给农民,这样就把价格解放出来了,长远看,应该是改革的基本思路。
NBD:玉米库存这么高,怎么去库存?可以用生产燃料乙醇的方法吗?
杜鹰:现在可以说是存在“巨额库存”,在许多地方,因为库存太高还存在“露天存放”的问题。库存导致各方面费用都会产生,我估算过,一吨玉米一年的保管费是250块,几千亿斤玉米,总的下来费用是非常高的。现在去库存刻不容缓,但也要考虑到去库存过快过猛了,对粮食现价造成影响的问题。
要去库存,存在消化渠道不够多的问题。比如说生产乙醇,的确可以消化一部分玉米,但是,现在国际油价这么低,再加上现在不同城市对添加乙醇的规定也不同,还要考虑到,当这些库存去完之后,是否还要维持生产这么多燃料乙醇?如果需要,玉米的量可能又不够了。
我的想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两头补”的情况是会存在的,即一边补农民,一边补收储方。
稻谷小麦政策会更慎重
NBD:玉米今年会进一步下调收储价格吗?
杜鹰:估计今年玉米收储价格会在每斤0.8元。玉米的矛盾很明显,是继棉花大豆以后最突出的一个品种,库存太多了,所以去年就把临储价格下调到每斤1元,还没给农民补贴,今年估摸着还会进一步下调,然后同时要给农民补贴,大体就是这么个路子。将来稻谷和小麦怎么改,还要因品种施策,不可能完全像棉花大豆玉米这样,因为稻谷小麦是基本口粮品种,所以要更慎重一点,将来还有糖料。
这些都是属于近期农业改革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些工作,国务院都有部署,各个部门和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当然其他的,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都是更根本的措施。
NBD:今年东北地区会调减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怎么看待玉米和大豆之间的关系?
杜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要考虑到在东北区域,玉米和大豆之间的比价关系,这俩作物是轮作的,通常应该是大豆价格为玉米价格的3倍,如果玉米的目标价格和大豆的目标价格定得不合适,就会扰乱比价关系。无论考虑市价还是补贴,要使农民在目前情况下适当调减一点玉米,也不是说全部种大豆去,有的调减后可以不种粮食玉米了,改种饲料玉米,发展青贮,有一些调回到大豆,还得把握东北的水稻价格,这个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