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特别是玉米已经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局面。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罗守全在会上介绍,据统计局数据,2015年玉米产量4491.6亿斤,同比增加178.7亿斤,而2015年消费量仅3500亿斤左右;此外,国内外主要粮食品种持续4年多价格倒挂,目前玉米国内外每吨价差高达600多元,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对国内玉米市场造成较大冲击;玉米库存不断增加,市场消费低迷、加工转化开工不足等情况也使得核心产区新粮收储矛盾和储粮压力突出。
面对新的粮食市场供求局面,原有的玉米临储政策矛盾日益显现,改革势在必行。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三个核心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刘小南指出,要通过改革更多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机制转变,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生产,推动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种好粮、卖好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流通业发展,调动玉米流通、加工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性,增加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财政部经建司副司长孙志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补贴政策安排框架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定额补贴,调整结构;中央支持,省级负责。鼓励地方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在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对各省(区)的补贴水平一致;补贴标准、补贴对象、补贴依据等具体实施方案由各省区制定。
中央农办一局副局长赵阳表示,目前我国农业的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供给侧改革来实现。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稻谷、小麦等品种,将在继续执行并完善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后续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