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几年来种植玉米为生的种植户来说,站在了选择的路口:不改——取消临储后的玉米市场价格,一般判断大概在每斤八毛到八毛五之间,这个价格,农民必定吃亏;改种——大豆或其他杂粮也有困难,大豆产量低不说,价格这几年就没上来过,其他杂粮从这些年的状况看,更加没底。
从南到北,从种植户到养殖户,种什么、养什么,是一道永远的选择题。选对了,面对的是同样的笑脸、同样的欢乐;选错了,则将面对不同的结果。
眼下,正是北方备春耕的时节,我们就一起跟随记者的脚步来到了黑龙江这片黑土地,面对玉米临储政策的调整,当地政府部门和玉米主产区的种植户们都面临哪些问题?调结构是挑战还是机遇?
摆在农户眼前的难题
在黑龙江省绥滨县的农资市场里,周边村屯的农民扎推来选种、购肥,绥滨县永福村村民张青告诉记者,今年农资价格照往年“掉”了不少。
张青:买三样肥,备齐了,今年的价格比往年降低得10%多,原先是160的化肥,现在是140。
种地成本虽然下降了,但面对春耕,玉米种植户们却是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去年秋收开始,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种啥能挣钱成为农民这个春天最揪心的事。佳木斯郊区平安乡农民陈维忠原本种的是玉米,但价格下滑,差点赔了钱,经过一番考察,今年他准备尝试改种经济作物。
陈维忠:我们旱田地种的苞米价格低,不好卖,现在改了旱改水,种蔬菜、种红树莓。
除了老陈,这边黑土地上的其他农户也都在经历着这次玉米结构调整。跨度大的像老陈这样彻底旱改水,改玉米为其他作物,跨度小的增加点其他品种、减少点玉米。对于农户来说,种植结构调整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既是顺其自然,也有迫不得已。来自玉米主产区肇东市黎明镇甜嫂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韩晓艳回想起去年突如其来的玉米临储价格的下降,至今措手不及。
韩晓艳:没有什么心理准备,种地之前还不知道降价,七月份以后才知道要降,卖粮的时候就知道 降了,还以质论价了,差将近二毛钱去年我们25个水的应该买到8毛多,15年年末就卖点毛多,一亩地就少收300块钱左右,纯利润一亩地500块钱左右,现在就剩200多了,基本上就是不赚钱了,去年我们合作社就赔不少,里外里3040万。
但调整总是不可避免的,小艳的合作社5000余亩土地,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种植的玉米。面对合作社经营的压力,韩晓艳意识到要生存就一定要转结构,传统的大田玉米是不能再种了,更不能只想着追求高产量,整个冬天她把眼光投向市场,看什么好卖,如何转结构,种什么,怎么种,能否卖上价格,经过多方的奔走考察试验,终于她找到了合作社的出路:
韩晓艳:二个转型,一个玉米,一个蔬菜,现在我们就是扩大面积种一些潜能蔬菜,秋葵、 粘玉米,裸仁南瓜,渐在转型,纯利润每亩1000块钱,玉米也让它提升,有机玉米,以前都追求高产,现在得追求质量,也是一种转型。
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结构调整是个现实问题。今年调整玉米收储制度,改为市场化收购和补贴玉米生产者的新机制。过去韩晓艳只要种玉米就不担心收购价格,好歹都有政策价“托底”。但从今年以后玉米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价格高还是低她心里没底。但全部改种也有困难,心里更加没底。韩晓艳决定,先尝试着部分改,其余的一大半土地还只能是暂时种玉米。
韩晓艳:现在核心区是蔬菜,还有一些就是转不过来。就是还得种玉米,还有2000多亩一半吧,对啊,那2000亩玉米基本是不赚钱的。肯定希望早一点儿,所有种地的农民都是这样想的,包括合作社,种粮大户种地之前就知道政策,知道收购价多少,需不需要种,是种玉米还是种经济作物。
晓艳的担心与犹豫,可以看做是所有农户结构调整时面对的现实难题。肇东市的农作物播种面积398.5万亩,玉米占百分之九十。肇东市农业局副局长尹才认为,调整非常紧迫,阵痛也肯定是有的。目前来看,表明上看很难,但会倒逼农业往更高水平发展,促使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结构调整上更加有针对性。
尹才:以前农民种玉米在保护价和补贴政策支撑下,成为一种习惯,真正要增收,必须走转方式调结构这条路,只不过早走晚走的问题。在传统农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转的越快,适应性就越强,农业竞争力就会短期内更强,农民收入短期内也会提高的更快。
尹才认为,要把黑龙江的生态资源和原有的产业优势和市场深度融合。因为速度和程度决定着调结构转方式的效果。
尹才:让土地规模经营,让生产要素整合,把销的好放在位,以前是把种的好放在位。一个是调粮食结构,先从品质上作文章。二是围绕市场来调。三是往特色产业上调。再一个是种养结合调。我们相信通过几年时间会见到时效。
但如果把此次改革放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来看,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黑龙江省农委副巡视员李世润表示,当前国内玉米库存积压严重,大豆大量进口,稻谷总体也供大于求,农民增收难度增大,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成为今年春耕生产重中之重,尤其调整玉米种植面积。全省籽粒玉米面积计划调减1000万亩,其中北部四、五积温带和“镰刀弯”地区要调减500万亩,因地制宜改种水稻,杂粮、大豆和经济作物,优化种植结构,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格局。
李世润:农业生产不可能无限增产增收,需要我们研究接续的替代动力,从今年备春耕开始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生产方向,优化种植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和环境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