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 刘银:再过两三天就太高,必须要趁这个高度拔掉,太高人家就不要了。
刘银说,种苋菜是门技术活,从播种到上市,需要辛苦劳作3个多月。苋菜上市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凌晨就开始采摘,之后运到市场上销售,平均每天劳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
农户 刘银:比做一般的事都辛苦,都没日夜了,晚上上市去卖,回来还要采,要拔,基本上是没有休息的时候。一天两三个小时。
19年前,刘银辞掉零工,和妻子在家种了近七亩苋菜。一年年过去,今年,刘银只留下了四亩多苋菜,而这也算是联东村单户种植苋菜面积的。在刘银看来,近年苋菜种植面积不断“缩水”的最主要原因是市场价格不稳定。
农户 刘银:生意没有以前好,像去年这个时侯苋菜(批发价)要卖到六七块钱一斤,今年只卖到五块钱一斤,差两块钱一斤。
联东村苋菜每年赶在蔬菜供应缺口较大的春节期间反季上市,市场价格时能卖每斤14元。但近年春节期间,很多蔬菜供应商从外地调来苋菜,导致苋菜“扎堆”抢市,造成“菜贱伤农”的局面,影响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农户 刘银:以前是菜贩来收,因为江阴地区、泰兴地区没有,就到这儿来收,现在那些地区都有,就不到这儿来收了,都到本地去收。
如今,整个村里只种了不到80亩的苋菜,虽说苋菜亩均效益能达到一万元左右,刘银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种上两年就改行。
农户 刘银:人太辛苦,经济效益并不是太高,不如打工,当时我们这个设备倒是投资下来了,那么多大棚,总要种上几年,再就不种了。
种植苋菜全过程需要人工操作,用工量大,费时费力,所以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种植户选择放弃种植苋菜。
联东村党总支副书记 刘继平:主要是采收,再加每天要盖棚、揭棚每天都要做这些活,包括在棚里施肥都要人工,我们现在都是6米8米的小型棚,不可能实行机械化作业,搞集约化种植的话成本太高了。一般6、70岁的农户搞联动大棚不现实。
如今的联东村,大棚零零落落四处分散,说到近年苋菜种植情况,刘继平有些担忧。他介绍,近年来本村苋菜种植户的老龄化问题尤为明显,现有的种植户大多年过花甲,有些甚至已经年过古稀。
联东村党总支副书记 刘继平:由于年龄的上升,种菜的人越来越少,能吃这个苦的人太少了,年纪轻的吃不了这苦,他打工一个月收入三千块是肯定有的,在家种苋菜还要看天,说不定最后三千块一个月还弄不到。
为了不让多余的土地荒芜,联东村引来了种粮大户,全村一千二百多亩地,流转出去了一千一百多亩。
联东村党总支副书记 刘继平:土地弄不好要荒在这边,我们现在(村里)整个土地流转,有三个外地人来承包,拿我们这里的田承包了做家庭农场,来种稻麦。
卢保郎今年83岁,种了十几年苋菜后,三年前,他家的钢架大棚拆掉了。
农户 卢保郎:我种了靠一亩田,种的时候成本高点,人也苦,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在乎,也忙得动,年龄大了之后要挑肥(挑不动了)。
现在,家里的田由村里统转掉了,虽说一亩地流转费只有950元,比起种植苋菜的万元利润少上不少,但是卢保郎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农户 卢保郎:现在种田没有人,年纪轻的要去厂里上班,年纪大的忙不动,只能流转掉。
对于今后那些将要放弃的种植户,刘继平说,他们也会帮忙流转土地。
联东村党总支副书记 刘继平:这块牌子我们想保,但是没有办法保。
和很多农产品一样,“联东苋菜”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面临着许多困境。在这里,我们也提醒广大农户,传统农产品要想做大做强,可以走“少而精”的路线,在品牌和品质上下功夫,通过商超对接、订单生产等方式打响品牌,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流转土地集中种植,解决“种植户老龄化”问题,提高抗风险能力。只有这样,农产品产业的持续发展才会充满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