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玉米!玉米!——透视玉米背后的危机

   2016-04-15 孙北国5530
核心提示: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着的不是调整种植面积,不是市场化价格收购,不是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一些表象问题,而是玉米产业历史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着的不是调整种植面积,不是市场化价格收购,不是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一些表象问题,而是玉米产业历史性困局背后蕴藏着的危机,这种危机已经实实在在的降临了。

    现在的问题是,相关部门和知识界、媒体界大都正在讨论如何调结构,如何无库存,如何用市场化杠杆和政策性补贴的新政代替临储保护价收购,从而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变革玉米的产业化。 其实,王米表像的背后,是危机。

    正视危机,积极有效的分析危机,将危机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最终的市场结局判断告诉农民、告诉社会,有利于减少农民、加工企业的市场恐慌和和观望,调整心态,积极与政府政策互动,才是上策。

    危机一、政府形象受损,但政府相关部门没有自觉认识

    致使政府形象受损的,更多源于政策发布时解读政策的口吻。

    我国玉米价格形成机制于3月28日公布。

    “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这是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框架。

    为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实施,政府计划采取如下措施:

    一、 将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

    二、 信贷支持、促进粮改饲及玉米改大豆种植结构调整。

    三、 合理消化库存。

    四、 研究制定相关预案,防止出现较大范围农民“卖粮难”。

    议论了大半年的玉米价格改革方案彻底亮相,一屁股坐到底,没有缓冲。彻底的市场定价+政府的适度补贴。国库陈粮减值压力巨大,国际市场价格透明且成为加工企业的重要参照,而政策补贴每亩预测也就是100—200元。这无疑是给玉米主产区农民一个相当大的超出其一般心理承受的收入锐减冲击。过山车就是来了。

    但这个冲击确实是政府无奈之举,农民卖粮难,政府储粮更难。实在托不动了,让百姓理解政府,政府和农民共渡难关。毕竟过去九年,政府一直都开口宽价收了。粮价好时农民也乐了,现在收不动了,多理解少埋怨,这个话是可以说的。如果再说些政策管理要总结和吸取教训,今后要更有效做好宏观规划和政策前曕,就更能有助于获得农民大众和社会理解,减少骂娘。但是,情况却与之相反。

    中农办有关负责人解释这次改革的口吻却说:“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与过去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一致,都是坚持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大幅降价还硬说坚持保护农民利益,这样讲怎么让农民理解、让社会理解呢?明明是无奈的摊牌,为什么不说实话还唱高调呢?因为发布政策的口吻不当,解读政策不说实话,造成骂娘声一片,让党和政府形象受损,造成政府公信力危机,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自觉认识,是不应当的。

    危机二、粮农需要熬过若干年的艰难期,但现在全社会缺乏共识

    这次玉米价格市场化,不是在正常情况下的主动改革谋变,而是自2012年国际国内粮价出现反向落差且逐渐加大情况下,连续三年缺乏前瞻性全球市场宏观预判、继续错误执行追求粮食增产政策和缺少对国内农牧产业发展趋向的有效洞察导致的结局,是粮仓装不下、市场托不住的无奈选择。

    危机体现更严重的是,高位不得不放水,洼地自救更难。

    目前玉米库存总数说法不一,官方数据大概在2.4亿吨左右。自2012年以6000万吨累计库存开始,每年基本以50%的增幅上涨,而且库存中有一半是2—3年的陈粮,新粮有一亿多吨。玉米收储新政下,国库开口放粮已成定局,若再参照国际市场行情,就很可能出现每吨1200元的超低市场价位,预判今年秋天的玉米市场行情一点都不乐观。玉米收储价格改革将实实在在的体现为硬着陆,一屁股坐到底。在高位库存情况下实施重大玉米收储价格新政,真的需要总结宏观管理教训。

    从消耗的角度,国内玉米主要市场消耗,饲料大概占65%,玉米深加工不足30%,食用不足10%,再加上鼓励饲草性畜牧发展,未来几年饲料用玉米不会有大幅需求上涨,面临国际行情下挫,玉米深加工消耗量势必减少,食用的也不会有特别的数量增长亮点。

    纵观整个玉米市场消耗情况,总体疲软减量的状况近几年不会有太多好转,国库低价放粮和市场需求减弱并行,综合分析2016和2017两年国内玉米行情都难以走出谷底。

    事实上,即使少种玉米和改种大豆及其它的杂粮和饲草,比较效益也没有什么太明显的收益增加,因此,未来几年除小麦之外的旱田主粮、杂粮、饲草等种植产业真的要面临寒冬。政府、社会和农民对此应当有清醒的共识。

    危机三、水田比较优势凸显,旱改水恐再加剧

    前些年由于水稻效益好于其他旱田主粮作物,很多不靠近自然水源的区域也搞了旱改水,通过打井、提水种植水稻。这一大波旱田作物的未来几年的市场低迷,让过去搞了旱改水的,庆幸自己选对了路。

    受此影响,是不是还会有更多的地方再行投资旱改水呢?如若是这样,宏观调控在不发生调控职能就是更加不符合国情了。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从的水资源情况看,应力求多发展旱田粮食作物,靠抽取地下水将旱田改为水田,与的总体资源相违背,这是一个错误的产业发展逻辑,更不应当通过得到政府扶助资金而进一步扩大。

    四、坦荡应对危机,在危机中寻求创新创造突破

    1、应对危机最有效的办法是把真相告诉大众,让百姓与政府共担当。别忘了王歧山治非典快速防止恐慌就靠公布真相讲实话。与其让社会和农民在一种灰蒙蒙的心境中发牢骚,不如清晰告诉大家,农业要过两年苦日子。

    2、应对这一危机需要从农粮产业体制创新、科技支撑和顶层设计上寻求突破,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条件下留给我们待解的复杂命题,从辩证哲学的发展角度看,危机中也蕴含着更大的创新和创造机遇,如何让农业走出低谷,关键是顶层设计。

    3、要在困境中通过创新和改革凝聚力量,寻求突破。通过在农业主产区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寻求“生态新农业+繁荣新农村+幸福新农民”的“新三农”协调发展破局之路,汇聚资源,将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产业化在主粮农村落地。

    4、通过可靠的控制进口配额,尽可能通过机器控制进口玉米及玉米替代品在国内市场化流通(指定720 万吨配额进口必须直达加工企业),严格控制走私和非配额进口。

    5、信贷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开库收储,吸纳市场(现在绝大多数饲料加工企业基本是泛空库运行,即加工多少进多少,基本没库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