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汪洋:落实发展新理念 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2016-04-18 求是6040
核心提示: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举措,粮食继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举措,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为“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做好2016年及“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清醒认识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村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出现了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

    一是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高,摆脱了“两丰一平一歉”的周期。5年中,粮食总产量提高近1500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在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水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新跨越。2014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连年稳产增产打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也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十二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00多元。特别是自2010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快于东部,贫困地区快于。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生活持续改善,标志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是农村社会面貌呈现新气象,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公共财政农村全覆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地在大力改善民生的同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农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得到加强。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同寻常、来之不易。5年中,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财政收入和出口增速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国外转移,给农产品需求、农业农村投入增长、农民转移就业等带来不利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明显趋紧,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不断加剧;城镇化快速推进,青壮年劳动力继续转移,务农劳动力老龄化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像有些那样发生农业萎缩、农村凋敝等严重问题,而是呈现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党的“三农”方针政策正确,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比拟的政治和制度优势。

    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保持“三农”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一是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突出强调“四化同步”。二是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提高政策针对性和资金使用有效性。三是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办法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三权分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五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推动基层干部作风转变,党在农村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新鲜经验。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三农”工作肩负的使命极其重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有利条件看,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推动力更加强大;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牵引力更加持久;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农村各项改革展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源动力更加多元。从困难挑战看,随着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价格波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难度加大;随着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随着国内外市场相互影响加深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倒挂加剧,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难度加大;随着农产品价格变化、农民务工环境趋紧,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由于连续丰收、农产品供给充裕,一些地方放松农业、忽视农村的倾向开始抬头,如何持续强化重农氛围,已经十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2016年及以后更长时间内,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十分巨大,任务非常艰巨。对此,我们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工作上充分准备。

    二、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推动“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未来5年发展蓝图,也勾画了未来5年“三农”工作总体框架。农业农村工作要围绕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产出、产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大力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屏障。为此,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一)以创新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以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三权分置”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导向、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充分释放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的潜力。要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眼城乡统筹设计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制度,围绕提高政策效能调整财政支农结构、优化支持方式。要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通过确权、赋能、搞活,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要创新科技等现代农业要素支撑体系,健全激励政策,推动良种良法加快落地,将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二)以协调发展补上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城乡协调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四化同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要用政府有形之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另一方面,用市场无形之手,引导城市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注重从外部注入带动力量。加快提供经济适用的农机具和低毒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用工业化的成果装备农业、信息化的成果引领农业、城镇化的成果带动农业。

    (三)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逐步退出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恢复和增强消费者信心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强化农村生态产品供给功能,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谋划,划定农业空间保护红线,加强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以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要顺应开放发展的大趋势,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进口国内紧缺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要增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供需结构的动态变化,科学把握国内生产与进口的关系,实现满足国内需求、保护国内产业和保障农民收益的有机统一。充分把握开放发展的新机遇,利用我国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等优势,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

    (五)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共享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体现,也是动员农民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必须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要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要抓手,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加快农村公路、水利、电力等建设,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制度上并轨、标准上统一。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抓住精准扶贫的精髓,进一步把贫困人口底数和建档立卡工作搞扎实、把致贫原因和扶持措施捋清楚、把帮扶责任落实到人、把脱贫时间表落实到户,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我们要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体系框架。一是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系。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国有农业经济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系。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权益,发展农户家庭经济;促进农民的联合合作,推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建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深化农垦改革,打造国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企业集团。二是建设适度规模经营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打造支持农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政策体系。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快形成覆盖、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为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农”工作

    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农业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农业供给侧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业供给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供给没能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比如,消费者对牛奶质量、信誉保障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供给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又比如,我国大豆缺口很大,但生产供给跟不上,而玉米增产则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再一个是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一些地区为了多种粮食而过度开垦林地、草原、湿地等,一些地方水资源紧缺,但过多种植高耗水作物,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农业供给侧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的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直接影响农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要求是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必须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做优做精粮食产业,优化品种品质,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要特别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特别要加快玉米库存消化,减少陈化损失,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二)关于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但仍然存在突出的结构问题。特别是我国仍处在人口继续增加、城镇化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发展阶段,不仅粮食需求总量仍将继续增加、产需缺口还在扩大,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升级。我们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简单地认为今后粮食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比国内便宜,就简单以为我们可以靠买粮吃过日子,决不能因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的弦必须时刻绷紧。

    在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粮食不是要不要保的问题,关键是怎么保的问题。从品种来看,就是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从地区来看,就是要保主产区,特别是主产区的核心产区;从着力点来看,就是要保耕地、保产能;从经营主体看,就是要保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大户”。如何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对来说,就是要把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投入向口粮、主产区、产粮“大户”集中。对地方尤其是主产区来说,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落实好各项举措,履行好保护耕地、稳定口粮生产、提升粮食产能的责任。当然,粮食生产也要尊重市场规律,生产上尤其是种植面积允许有弹性,但口粮的产量必须要保证,供给的能力必须要保住。

    (三)关于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要求,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如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地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形式,有的进行土地流转,有的搞土地托管,有的是土地入股,还有的是代耕代种、联种联收。从实践和发展趋势看,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既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又避免了地租过高的问题,而且收益农民共享。要进一步鼓励这些方面的探索。同时,要特别重视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农业的政策,要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同时政策设计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以达到一石二鸟之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

    (四)关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使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这些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变化,价格不能很好反映供求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政策,直接关系广大农民利益,关系物价稳定大局。要从大局出发,着眼长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改革总的原则是,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又要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根据不同品种的功能敏感性和市场扭曲度,实行差异化政策。现在,矛盾最突出的是玉米。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定价,就是要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价补分离,就是要把价格形成与财政补贴分开,通过补贴等为生产者提供基本收益保障。

    (五)关于保障农业农村投入

    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近年来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发挥了关键作用。巩固和延续好形势,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不仅要在增量上想办法,也要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要创新投入机制,整合涉农项目。2016年要在4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加强对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支持。二是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三是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分散的建设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统筹推进实施。四是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探索不同层级整合涉农资金的有效方式。同时,还要管好资金,坚决防止贪污腐败。

    财政投入要限度地引导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要积极创新农业农村投入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资金协同投入“三农”的格局。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要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正式建立并开始运营,在此基础上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六)关于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几年我们面临的挑战。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动力不同程度出现衰减苗头。促进农民增收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找出路,努力开辟新的增长点。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降低成本、调整结构、开拓新领域增收,通过提升质量、树立品牌、提高附加值增收。二是挖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利益分享比例。三是挖掘新产业新业态的增收潜力。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从中受益。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促进农产品营销增收。四是挖掘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的增收潜力。要通过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农村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有效利用起来,给农民创造财富。最后,对农民收入还必须有兜底性政策。要研究如何通过补贴、保险、其他政策支持等,对主产区生产重要农产品的农户特别是生产“大户”,保障其基本收益。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升“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农”工作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行动、在落实。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决策部署上来,贯彻到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中来,确保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要尊重群众实践。营造有利于基层探索创新的宽松环境,放手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去实践、去探索,下大力气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要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覆盖,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让村级组织有人办事、有条件办事。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让他们生活有保障、工作有条件、发展有希望。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严”和“实”上狠下功夫,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标签: 三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