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农业强基 产业固本 就业提升

   2016-04-22 哈密政府网5020
核心提示:因贫困而生的淖毛湖开发区,它的使命却恰恰是贫困,这是淖毛湖开发区最为鲜明的个性。
   因贫困而生的淖毛湖开发区,它的使命却恰恰是贫困,这是淖毛湖开发区最为鲜明的个性。

 

  2003年1月,由伊吾县盐池牧场、前山牧场、淖毛湖镇实验站、苇子峡乡、下马崖乡和吐葫芦乡零散搬迁过来的贫困户组合成为了淖毛湖开发区的居民主体。

 

  诞生时的“基因”已经决定,淖毛湖开发区是一个贫困的“集合体”,这是一个残酷的,却也无法回避的事实。原自自身的贫困,成立之初基础设施的一无所有,农、牧、工、商的一穷二白,使得开发区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一切都得白手起家。

 

  一无所有,一穷二白,构成了淖毛湖开发区一切工作的底色。但十多年后,淖毛湖开发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却在一穷二白的底色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描绘出了党和政府致力于脱贫攻坚工作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美丽图画。

 

  这幅图画最靓丽的地方在于:到2015年末,开发区的贫困人员在全部脱贫的基础上,人均收入突破了2万元,只剩下了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牧民57户164人。

 

  这样的转变,已经使得原来的淖毛湖开发区彻底的脱胎换骨,质变成为了一个不断走向富裕的全新“集合”。

 

  没有平地而起的高楼,没有坐地空想的脱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初因贫困而生的淖毛湖开发区,正是靠着“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精神,完成了从最初的全体贫困,到今天整体脱贫的“骐骥一跃”。

 

  而这“一跃”最坚实的基础则是来自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上级党委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建成了462套富民安居房、400平方米的文化站、200平方米的卫生院、8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完成了321套院墙、270户土暖气的安装,建成了养殖棚圈110座,建成了年产5000吨的现代化哈密瓜秧颗粒饲料厂,修建了城镇化道路1.73公里,村村通区间道路19.9公里,广播电视村村通,互联网通达率达到了。架设了路灯50盏,建成了10000平方米的中心区集中供热管网,铺设了28公里自来水管网,完成了村级绿化37亩、中心功能区绿化、亮化、美化建设30亩,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5000亩,完成了退耕还林滴灌工程380亩。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淖毛湖开发区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所在,它为淖毛湖开发区这个决心脱贫的“集合”构建起了最为坚实的“骨架”,它不光让搬迁的贫困农牧民有了居住的房子,看病的医院,生活所需的市场,致富所需的道路,也让农牧民有了致富的信心和希望。

 

  “骨架”逐渐形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让这个新成立的贫困“集合体”长“肉”,造“血”,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来。

 

  开发区在淖毛湖区域,这是开发区的所在“地”,是开发区赖以生存的“母体”,长“肉”,造“血”就必须因淖毛湖这块“地”而制宜。

 

  淖毛湖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造就了淖毛湖晚熟哈密瓜的独特品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以晚熟哈密瓜为代表的农牧业现代化的推进工作,开发区历届领导班子看中这些后下定决心以晚熟哈密瓜作为主导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走出贫困的阴影,并久久为功围绕哈密瓜来做文章。这是民心稳定的基石,加快发展的依靠,是最基本的“吃饱饭”的要求。

 

  然而,任何事情的开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发区的前期就是扶贫搬迁点,牧民来此开荒种地脱贫,开发区当时几乎没有公共设施,而搬迁到此的牧民几乎没有生产工具和成本投入资金,刚从牧区到农区都不会种地,面对这些问题,县和开发区领导就先后派出33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长期驻区蹲点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为他们义务劳动,甚至垫支生产资料和投入成本,久而久之,牧民们才开始学会在农区生活并逐渐走上致富道路。

 

  基于对晚熟哈密瓜作为支柱产业这样的认识,开发区依托各类涉农项目,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先后整理出土地4310亩,从零开始实现了哈密瓜的精品化种植。哈密瓜产业已成为淖毛湖开发区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重要途径,占到了农牧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设施农业与哈密瓜产业同步推进,新建了15座蔬菜大棚,探索并逐渐掌握了反季节蔬菜、油桃、葡萄的种植。与此同时,发挥搬迁居民擅长养殖的优势,建成了羊圈112座、牛圈8座,形成了两个养殖小区。

 

  到2015年底,淖毛湖开发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4871.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267万元,牧业收入930.4万元,而农业收入的核心就是精品晚熟哈密的种植。

 

  在农村区域,以农牧民为主体,以农村经济为主要形式构成的农业经济,它端在手里的饭碗一定姓“农”,因此,开发区认为,脱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最基本的饭碗端好,这是保障吃饱的最重要因素。

 

  但端好了端稳了“农”字饭碗,解决的只是温饱问题,它不能一劳永逸地,一次性和全部性解决吃饱之后的吃好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就需要更多的产业,更多的收入渠道来做支撑。由于地处伊吾河末端、水资源匮乏,开发区可耕地少,亦没有天然草场,但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养殖业不能不搞,草畜矛盾就此而生,但由于有了哈密瓜种植业的良好态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2014年,开发区管委会投资120万元兴建了一座年产5000吨的现代化哈密瓜秧颗粒饲料厂,形成和完善了瓜-料-畜-肥的循环产业,并对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支持,管委会对想扩大养殖及育肥规模、希望得到更多畜牧业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的贫困农牧民,给予互助资金借款、贷款贴息等惠农政策扶持,又壮大了规模化养殖力量,可谓一举多得。

 

  没有天然草场,却有天然戈壁。开发区西边的万亩戈壁中盛产玛瑙,与发展哈密瓜产业的出发点相同,开发区管委会引导鼓励以玛瑙加工产业为龙头,以戈壁寻宝为主题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东看胡杨、西捡玛瑙”良好互动局面。哈萨克族女性马合帕丽就是其中的典型。她原本是贫困户,借助玛瑙产业,实现了最初个人的脱贫致富。2014年,管委会帮助她新建成了一个700平方米的玛瑙加工厂房,发展了销售门店10间、300平方米哈萨克风情的旅客接待中心一个,又带动了更多开发区群众的致富。

 

  搞玛瑙、搞养殖,也可以搞工程。开发区管委会牵头,成立了一支“农民工程队”,就近就地搞建设,他们不仅这几年时间里出色的完成了庭院、棚圈、道路等160万元的工程建设任务,还涌现出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员,长了致富的本事。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2013年,管委会启动实施了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到2015年11月,已有16家店铺开门营业,其中包括玉石的加工销售,刺绣、超市等。

 

  产业和就业相互交织,相互依存,有产业就有就业,而有就业就会促进产业的壮大,就会孕育创业的力量。淖毛湖开发区现共有居民468户,1374人,劳动力636人。仅仅一个玛瑙加工厂就吸纳了当地劳动力44人,从事玛瑙加工和围绕此产业的就业者就达到了85人,而在玛瑙产业催生下形成的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制作销售、餐饮旅游的相关产业中,又容纳了其中的创业人员67人。

 

  自身发展的产业之外还有区域内的各大企业。近年来,开发区管委会通过积极对接区域内广汇、鸿业化工、同顺源等各大企业单位,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稳定转移劳动力150人,中长期稳定就业的110人,年劳务创收超过了400万元。

 

  劳动力636人,产业带动和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劳务输出就业者达到了200多人,占到了劳动力总数的30%,实现了应转尽转的目标,这就是产业和就业的力量所在。

 

  不回避、不逃避、有信心、有决心,立足农业、农村、农牧民这个实际,突出资源禀赋特色,用活、用足基础建设、政策兜底、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教育脱贫相关政策,精准分类,分类细化,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增加创收渠道,精准扶贫的要求才能符合实际,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淖毛湖开发区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经验总结。

 

 
标签: 农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