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今日(26日)回应“中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位,另一方面粮食进口大量增长”时表示,眼前粮食的高库存不是常态,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口粮增多,玉米替代品进口猛增,这是粮食品种结构缺陷和国内外粮价倒挂双重影响的结果(据4月26日《中新网》)。
据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介绍,目前粮食库存居历史点,其中1/6的粮食储存在简易仓囤,这使储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公开报道显示,我国粮食已经实现12年连续增长,不但库满仓满,不少粮库还处在“小马拉大车”的状态。原粮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成品粮市场价格也是稳中有降。即便如此,由于存粮品种结构等原因,用于加工的大豆玉米等还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来补充,而据任正晓表示,国内粮价走低,国际粮价与国内两家相比更是“倒挂”,这也是国内存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其实,国内粮满仓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衡量都是好事,自古以来就有“家中有粮、遇事不慌”一说,即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粮食也是经济等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高度,把粮食建立在进口基础上是既不现实也很危险。只有粮满仓,在整体经济处于下行线的状态下,我们才不至于为缺粮而“发慌”。但一方面“粮满仓”一方面大量进口加工原粮所暴露出的种植结构和种粮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也确实已经到了亟待调整和解决的时候了。
尽管大量进口的大豆和玉米,并非是我们居民的生活主粮,但却是提升原粮增加值和带动种植农民提高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尤其在主粮满仓价格普遍走低的现实环境下,通过改善种植结构扩大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弥补这些加工原粮的不足,减少进口,无疑也是保障粮食的科学举措。这也涉及一个种植成本的问题。据报道,由于我们的种植成本导致粮价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即使“粮满仓”也难以出口销售,而进口的大豆、玉米等原粮每吨有普遍低于国内,这就导致即使国内改变种植结构,扩大大豆、玉米种植面积,也难以抵挡同类原粮低价进口的冲击。因此,努力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和提升农民种粮效益才是保障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显然,导致国内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方方面面,既有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的普涨,更有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导致的农业劳动力价格的飙升,同时,传统农业分户种植带来的机械化效率不高也催生了种粮成本的增加,等等。反过来,种植结构与市场“脱节”,非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居民收入增加,提升了居民对主粮品质的追求,结果导致市场成品粮价格“两极分化”,优质粮价格看涨,普通品质粮价格下滑,某些传统的高产粮则由于口感品质较差甚至被市场所淘汰,更由于收购原粮政策的托底,某些品种原粮被收购之后,恐怕也很难再进入市场。
无论是改善种植结构还是降低种粮成本提升农民种粮效益,在现实经济环境下,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降低种粮成本更涉及到诸多相关政策和很多农资产业,绝非一早一夕可以实现。但无论如何粮多无需愁,粮满仓更要忧饥荒。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耕地受污染问题的逐步显现,加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增多及粮食产量增加的空间又十分有限,我们更应当居安思危,更不能为眼前的“粮满仓”而自得,在居家很少屯粮甚至没有屯粮的现实面前,提早做出“饥荒”预期并积极应对,方是固国固家之本。
朱永华:国内粮满仓,更要忧“饥荒”
2016-04-27
齐鲁网4450
核心提示: 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今日(26日)回应中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位,另一方面粮食进口大量增长时表示,眼前粮食的高库存不是常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