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市场“新蓝海”
我国无人机植保行业已发展了十几年,但目前行业面临的现状是“叫好不叫座”,行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因此农用无人机尚未在我国大面积推广。
资料显示,农用无人机是一种农业现代化工具,可以通过空中喷洒,帮助农业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省水、省药。植保无人机作业具有远距离遥控操纵、不受地形限制、喷施效率高、作业等优点,使得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因此,业内专家认为,农业植保或成无人机行业“新蓝海”。
“专业无人机公司把飞控领域的优势移植到植保领域,有望给植保无人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中心主任何雄奎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的我国植保无人机市场,正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业内预估这将是一个超百亿的大市场。
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无人机研发生产企业已超过400家,其中,生产植保无人机的企业超过100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无人机在未来的用途绝不止植保与播撒,病虫监测等农情监测、农业勘察必将进一步深化农业无人机市场的发展,再加上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推进,连片的农田管理更需要、高质的农业机械来完成。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天翼合创已经掌握了基于卫星遥感等数据的农业病虫害监控以及预报技术,并可利用测绘数据完成喷洒地块分析、飞机航线自动设定,最终在网络平台上整合这些数据,为植保无人机的使用者提供大数据支持和调配管理服务。”天翼合创CEO田甜在近日举办的天翼合创第四代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TY4SA-10发布会上表示,这个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平台,以监控和预报为基础,使用户可以提前获得病虫害信息,以做出合理的调配,进一步提高飞机的使用率。
业内人士称,未来“机器换人”将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面对机遇,植保无人机企业在做好产品的同时,更要关注全产业链建设,做好配套服务。
发展瓶颈待解
尽管无人机植保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有四个因素制约了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一是扶持政策不完善。目前尚未出台植保无人机购机补贴政策。购置一台植保无人机要一二十万元,加上使用、维护、维修的费用,对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二是服务滞后,专业操作人员、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三是成本较高,核心部件依靠进口,企业在研发、制造方面也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导致零售价居高不下。四是没有形成推广合力,仅依靠企业推广力量有限。
“现在市场上80%的植保机不合格,在喷药作业上并不实用。”何雄奎认为,我国植保无人机的飞控系统、飞行平台等技术还需要继续大力攻关。
田甜指出,广大农户并不是植保无人机的理想用户,这部分人群的数量大,分布零散,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从而导致其在使用操作上并不专业。另一方面,农户对无人机的使用率太低,进一步降低了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机器的日常维护水平,从而形成“使用少——事故高——使用更少”的恶性循环。另外,过低的使用率在经济上也不合算。“植保无人机行业应该将终端用户定位在正逐步发展壮大的专业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上,这些组织管理相对严格,作业更加专业,能够对飞机形成合理使用和有效维护,可显着降低事故率,从而为植保无人机大规模推广形成必要条件。”
何雄奎表示,中国需加快植保无人机飞行平台、飞控系统、雾化系统与施药技术研究,加快专用农药制剂研发和施药操作规范与检测标准研究。同时,还需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才能让行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在田甜看来,农业植保飞机最重要的特质应是“皮实耐用”,要能适应农业植保行业大规模、高强度、连续作业的需求以及恶劣的使用、存放环境和粗放式操作的现状。“飞机没有不摔的,植保无人机在长时间、高强度使用并且缺乏应有维护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关键是一要尽量少摔,二要在摔了之后能够尽量减少损失,并且立刻修复,保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可控。”
业内认为,要培育无人机植保市场,不仅是技术问题,购置补贴、技术培训、售后维修等是农业机械推广的“标配”,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