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青春 奋斗看齐”系列报道②
习式经验引领农业步伐 中国青年田间亮青春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4日电 (记者 开可)“习总书记鼓励我说:‘灵光,你说得非常好,只有农民职业化了,才能有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回想起3年前五四青年节的那次座谈会,第十七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王灵光依然心情激动。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当时还是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的王灵光在这次座谈会上发了言:“希望更多的青年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做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句话,不仅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也让王灵光坚定了“回归农村”的决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如是说。中国青年网“习大大+”工作室在梳理时发现,习总书记的“三农”梦想正在扎扎实实地一步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像王灵光一样的青年则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勇当新型农民的道路: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农业发展起来。田间小地头,农村大舞台,中国青年用青春点亮“三农”大发展。
新型农民敢争先 农村发展大前景
早在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就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提出过要求。2013年在视察山东农科院时,习近平提出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高度重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他曾表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同时,他还提出,要构建职业农民队伍。
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王灵光回归到农村,成为了一名高学历的“新型农民”,也开始了在黄土地上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道路。
王灵光告诉记者,身边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扎根在农村。“他们带回去的是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王灵光说。
“(我)从2010年开始就在基层,看到了‘三农’的变化。农民比以前更加富裕了。他们素质提升了,开始用智能手机、会玩微信了。农村的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干净。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生产效率提高很快。粮食产量步步提升,农业基础条件越来越完善。”王灵光告诉记者。
2010年7月,王灵光成立了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据他介绍,经过6年的发展,合作社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农业规模化种植、农业科研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合作社的员工已经发展到了42人,平均年龄不到27岁,其中80%都是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农民不再是单纯将农产品种出来,而是让产品走上了更加“高品质”的道路。王灵光告诉记者,合作社能够整合上下游资源,以减少投入、提率为基础,而且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最终实现农产品的按需定制。
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小平台大服务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农科院视察。习近平表示,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他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习大大+”工作室发现,早在习近平主政地方时,就已经注重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在陕北梁家河,习近平带领乡亲们修建沼气池。习近平曾回忆说:“1968年我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却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
十八大以来,科技兴农、 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已经成为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镇江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草莓大棚实地察看草莓生长情况。他强调,现代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15年2月,《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将改革创新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农村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连续第十三年聚焦三农问题。文件中指出,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
阮怀军是山东农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的时候,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情况。“在汇报的过程中,习总书记很关心我们如何为农民服务。”阮怀军回忆说。
阮怀军告诉记者,他给习近平汇报的主要内容就是服务平台的作用,如何整合资源、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一一做了介绍。阮怀军说他们希望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传统的农民种地变成农民和专家一起种地,而且还要让农民朋友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服务平台。
“习总书记很关心我们是如何为农民服务的,比如12396热线是否是免费的。而且他很关心我们在生产上的智慧农业的做法。”据阮怀军介绍说,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一些远程视频系统,通过远程为农民在农事季节进行服务。此外,他们还通过服务平台开创了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将12396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和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共同打造了“绿色之声对农直播间”的栏目,改变了原来农业服务热线一对一的模式,扩大了对农民的服务面。
农村新气象 勇当发展“弄潮儿”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农民是三农的根本。“习大大+”工作室从习近平的很多言论中都能读到他的“农民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心中的大事。
2013年7月,习近平到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在考察中,习近平表示,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4年12月,习近平到江苏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学习时表示,农村的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他强调要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释放农民和农村活力,让农民不断增收,农村出现了新气象。开发农村电商潜力、依势发展旅游观光,不少拥有高学历的青年回归到农村,勇当农村发展的“弄潮儿”。
“在看到优质的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价格低廉大量滞销时,我就暗下决心,利用电商平台帮助家乡农民致富。”对于华南农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尹然平来说,成为一名农村电商的创业者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尹然平与他的创业团队关注到广东当地农产品滞销的状况,于是通过创建“e村e品”电商平台,帮助当地农民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销往各地,解决了农产品在本地滞销的难题。通过电商平台,当地农产品的价格能提高50%,销量提高10%到20%,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的徐聚民告诉记者,两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活让他对农村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现在的农村,至少是我现在经历的农村,真的是一片沃土。”徐聚民所在的水峪嘴村从当初的传统农业转变到采矿产业,现在转型到了发展绿色休闲旅游业。村民增收、村居建设、村计民生等同步推进。
徐聚民说:“不管是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选调生和广大基层组织工作者,还是到农村创新创业的青年实用人才,普遍拥有高学历,但是都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努力耕耘。”
“通过努力能为父老乡亲们带来更多收入,改变村庄贫穷落后的原貌,就是我们的梦想。”徐聚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