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三夏”作业是否还要跨区?

   2016-05-24 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李学依 5820
核心提示:   每当谈及“三夏”的时候,跨区作业必然会成为人们的焦点话题。近年来,跨区机收为“三夏”的龙口夺粮立下了汗马功劳,切实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无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同时确保了我国农业丰产丰收。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机具保有量增加,市场竞争加大,以及人工成本上涨,跨区作业逐渐呈现出了服务半径缩小、合作社收益下降等现象,跨区作业是否将成为“鸡肋”?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合作社理事长,且听他们如何说?
   又到一年“三夏”时。

 

  每当谈及“三夏”的时候,跨区作业必然会成为人们的焦点话题。近年来,跨区机收为“三夏”的龙口夺粮立下了汗马功劳,切实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无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同时确保了我国农业丰产丰收。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机具保有量增加,市场竞争加大,以及人工成本上涨,跨区作业逐渐呈现出了服务半径缩小、合作社收益下降等现象,跨区作业是否将成为“鸡肋”?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合作社理事长,且听他们如何说?

 

  放弃跨区作业向全产业链扩展

 

  2009年,四川省广汉市的廖兴华联合连山镇其他6位农机户成立了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这些年他不辞艰辛前往其他乡镇详细了解当地种植面积、收割时间、机械服务需求情况和收费价格等作业信息,安排跨区作业路线,联系作业客户,为拓宽地域范围一直努力着。但是,当记者问及今年是否还会参加跨区作业时,他却说不做了,原因在于收割小麦实在赚不到钱。

 

  “前几天我们这里的小麦已经收完了,现在重点服务育秧、插秧以及植保作业。”廖兴华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的小麦收割作业全部交给了远道而来的“跨区机手”。“以前我也进行跨区作业,但这些年各地机器越来越多,即便我们出去跨区作业也挣不到多少钱。”谈到这些,廖兴华略微有些失落。“合作社现有7000多亩地,收获小麦每亩地45元的作业费用,除去人工成本和用油费用,合作社基本挣不到钱。但是相比而言,单独的跨区机手多数以夫妻档的形式出现,丈夫当机手,妻子来算账,作业效率高,成本低,我们将小麦的收割任务以订单的形式交由跨区机手,这样算下来他们还是有钱可赚的。”

 

  去年开始,廖兴华转变思路,将合作社工作的重点从机收小麦逐步转变到了工厂化育秧、插秧、机耕服务等。“现在政府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全县30%的农户使用机插秧。”他说,“去年我们只服务了5000亩,今年已经增加到了10000亩土地,育秧加插秧180—200元/亩,同时,政府育秧补贴40元/亩,插秧每亩补贴20元,这必然是未来的趋势。”面对未来,廖兴华信心满满。

 

  相比廖兴华,河北唐山市玉田县的俊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辛俊银更是将重点放在了“全产业链”的建设上。随着河北省以及周边地区机具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小麦跨区机收作业竞争越发激烈,跨区机收不再是社员们的“宠儿”。今年,在辛俊银的带领下,合作社流转土地达到了6万多亩,社员不准备再去外地作业,而是要好好守着“家”。在他看来,跨区作业效益并不理想,如果“家”中小麦收完,他可以考虑去周边地区进行作业,但也仅局限在河北省内。

 

  “再过三四周我们这边就要收小麦了,今年合作社要大展拳脚,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收割、播种、植保、烘干、贮存等环节。”辛俊银告诉记者,“‘三夏’就是与时间赛跑,抢占农时一刻都不能放松。合作社的6万亩土地也够我们作业了,社里拥有160多台(套)机器,准备齐上阵备战整个‘三夏’。”

 

  坚持跨区作业收益减少是忧愁

 

  “合作社‘三夏’跨区作业的一小部分机手已经走了,近日将有上百台小麦收割机同时出发,每台机器配备3名工作人员,所以‘三夏’跨区作业近1000人参加。”接到记者电话的时候,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魁正在为社员的跨区作业计划着路线,“我们准备先去河南南阳,它是麦收的站,我们要抢占先机,随后转去山东以及河北。”

 

  作为多年带领社员跨区作业的理事长,焦魁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每年4月底到5月初,他便开始联系以前的“老熟人”,询问土地情况、种植面积、作物成熟时间以及收割价格等。“现在跨区作业越来越难做,机具保有量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早早联系经纪人,事先跟人家签订好订单,‘三夏’就这几天,如果让别人抢走了订单就会得不偿失。”在焦魁的心里,自己辛苦点没有关系,但面对跨区作业的范围不断缩小,如何让合作社社员挣到钱才是关键。“南方每亩地作业费40元,北方则高些,每亩地60元—70元,这一趟跨区作业下来机手能挣6000多元。”据了解,在2013年、2014年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跨区作业净利润达6—7万元,但现在只能挣到3—5万元,相比以往降低了30%左右。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陕西省富平县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景西,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合作社基本上跨区到甘肃就结束了,因为各地都在推广大中型农机,作业效率高、补贴力度大,机械保有量基本饱和。加之,很多当地人成立了合作社,市场竞争压力必然会增加,导致作业价格低,机手收入受影响。“现在跨区作业没有以前效益好。今年合作社只派出五六台小麦收割机去跨区作业,别的就在当地作业。除了市场竞争压力外,跨区作业成本也比较高。”他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油费大概十多元/亩,将人员的住宿、吃饭、加油、维修等费用加起来均摊到每个人身上大约25元/人,有些特殊因素造成的成本忽略不计,如:有时到得早需要住酒店,有时赶上下雨天就得耽搁作业时间,加上这些成本的花费就加大了。”

 

  即便如此,这些合作社理事长们还是竭尽全力为不同地区的农户提供最为周全的服务。“每年都跨区作业已经养成了习惯,再说我们要为老客户负责。同时,合作社也将会逐步转变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焦魁说。“‘三夏’跨区作业还是太辛苦了,年纪稍大点的人都吃不消。不过在装备这方面每年厂家都改进,比以前舒服一些,所以还想再坚持坚持。”宋景西告诉记者。

 

  记者观察:跨区机收必须“心中有数”

 

  笔者了解到,四川某些地区近日出现了跨区机手扎堆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在对不同地区合作社理事长的采访中我们发现,由于各地农机数量趋于饱和,农机手收益下降,部分农机合作社不愿继续参加跨区作业。

 

  农机跨区作业从1995年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有机无活干,有活无机干”的尴尬局面。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农机的使用效率,增加农户收入,让多数农户一年就可以回收机器成本,品尝到丰收的喜悦。一条跨区作业的经济链条上,不仅萌发了农机经纪人的发展,同时提升了企业以及合作社人员的培训、维修、售后服务等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机保有量直线上升,跨区机收竞争压力与日俱增,部分机手单打独斗,一味地盲目跟随,形不成一定规模,影响机手受益;有些则成群结队,对市场分析不够,造成“僧多粥少”局面,一定程度上容易扰乱市场秩序。另外,随着大中型农机不断推广使用,购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当地兴起的合作社数量激增,必然会降低作业价格,同时易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让跨区机手更是举步维艰。

 

  那么,跨区机收是否会逐渐消亡?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据统计,去年各地投入“三夏”生产的联合收割机总量达到56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30万台,这足以说明跨区机收仍是“三夏”主力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三夏”作业时间明显缩短,“快”成为“三夏”的主旋律。但农业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如遇恶劣气候,单凭当地几家合作社很难保证粮食,跨区机收数量大、易集中、效率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三,我国南北作物生长环境差异大,利用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差、地域差,组织开展大范围跨行政区域的农机作业,对于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保证跨区作业顺利进行成为农机各部门以及合作社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各农机部门协调能力,与公安、交通以及中石油等部门联合行动,保障跨区机手“生活无忧”。在此基础上,应统筹结合、宏观调控,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处处有机器,处处不停歇的局面。同时,企业应在完善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研究,不断升级产品质量,尽快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机具配置GPS卫星定位系统,让跨区机手对“三夏”实况做到“心中有数”,方可保证“三夏”顺利进行。(金娟)

 

 
标签: 三夏 跨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