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老当益壮”难以支撑现代科技农业

   2016-05-30 中国青年网 6000
核心提示: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日前,《人民日报》记者对河南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日前,《人民日报》记者对河南山东两个农业大县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粮价走低,在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的同时,家里的粮食作物种植,几乎全部交给了无法外出的老弱妇孺。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家庭既不愿意土地流转,更不愿看着土地撂荒,依然沿袭传统种植模式“靠天收”,农业新品种、新型科技难以投入,成为阻碍现代科技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从报道中村支部书记和地方农业官员的话语中更可以听出,青壮年在外打工,老人妇女在家种地的现象并非个别,不及如此,正如河南新乡一位村支书坦言的那样,真正会种庄稼的农民还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除了无法外出打工的60多岁老人和妇女会种地之外,年轻人不但不会种地,即使偶然回乡,也绝口不再提种地。“谁来种地”也成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老人们的“远忧”。

    我国自古以来不仅是农业大国,更信奉“无农不稳”,无论如何发展经济和推动城市化建设,农业的稳定发展和确保粮食,都是所有一切最关键的“基础工程”。尽管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10多年“连涨”,除了农业科技投入和不断出台惠农政策激励因素之外,10年来的“风调雨顺”也起到的很大的辅助作用。而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和粮食单产量上升空间已十分有限,如果不彻底改变现有的散户种植模式和人员结构,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面对粮食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

    很显然,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走规模化、公司化种植经营道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现有散户种植模式进行土地流转,然粮价低的瓶颈和农民固有的“小农经济意识”不能突破与,不仅使土地流转难以推动,更形不成规模化种植的连片土地基础,进而影响科技的投入和公司化经营的效益。而当种粮大户或土地流转后的公司经营,不能从粮食生产中获得与工商业“相媲美”的经济效益,农业从业人员不能从中获得相对体面的收入,农民职业化就更难以形成,这一连串的利益矛盾如何厘清与化解,也亟待相关方面去认真思考解决。

     从眼下来看,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遇冷”,首要的问题还是粮价偏低,因为粮价偏低且长远来看粮价走高势头不明显,造成土地流转价格让农民难以接受,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不肯闲着”老人和妇女宁愿种粮种菜确保家庭吃喝无忧,也不肯将现有的土地流转换取为数不多的“死钱”,更由于多年来“种庄稼一年赶不上打工一个月的实际收入”,进而造成“农民荒”,尤其是跟着打工父母长大的“农二代”乃至“农三代”,尽管普遍文化学历不高,但早已经把自己融入城市,能够从父辈“继承”的职业就是打工,早已不知种庄稼为何物。更需要采用规模化种植和公司化经营来培育职业农民群体。

     无论如何,仅靠农村现有的“老当益壮”来进行散户种植,既有悖传统敬老美德,更无法支撑现代科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遇到多少矛盾和困难,这一状况都必须得到尽管扭转。在保证农民土地权属与合理收益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走规模化、公司化种植经营,既是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大势所趋,更是保障粮食的必行之路,也只有实行规模化种植公司化经营,让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相对体面的收入,让新型农民更有尊严,才不愁吸引不到愿意扎根农村的职业农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