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路径:收储托市逐渐退出,给农民定额补贴

   2016-06-22 21世纪经济报道5770
核心提示:《实施意见》指出,根据“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今年将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不再进行临储,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

  导读

 

  《实施意见》指出,根据“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今年将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不再进行临储,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

 

  6月20日,财政部官网公布,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落地,今年决定对农民种玉米实施补贴。

 

  该文件明确指出,根据“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今年将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不再进行临储,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部分补贴资金将于近期提前拨付。

 

  不过,目前财政部等相关部委还没有公布具体文件文本。对于农民种玉米具体给予多少补贴还没有明确说明。

 

  6月21日,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的消息说是在去年临储收储价1元/斤的基础上,市场价格低于1元时,给予补贴,大体每亩补贴100元。

 

  而对于具体实施方案,国务院决定,由各省区制定具体的补贴实施方案,中央将补贴资金下拨至相关省级财政。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近期临储玉米达到2.5亿吨,库存严重,而且占用了巨大的财政资金。

 

  收储改直接补贴

 

  随着玉米价格下跌,玉米收储政策调整,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的时机成熟,为此启动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的改革。

 

  这次玉米临储政策改革根据“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即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中央财政将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补贴,并鼓励地方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保障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而在补贴实施上,坚持“定额补贴、调整结构”。《实施意见》要求,在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对各省(区)亩均补贴水平保持一致,补贴基期也在一定年限内保持不变,充分发挥价格对生产的调节引导作用,体现优质优价,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不过,目前财政部及相关部委未公布具体定额补贴内容以及中央财政提供多少补贴资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中储粮、粮食局下属的粮油信息中心等相关人士交流了解到,他们也不是太了解具体补贴额度以及补贴规模。

 

  马文峰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消息是,以2015年玉米收储价1元/斤为补贴基础价,每亩补贴额度100元。不过,马文峰称,每亩100元的补贴较低,农民种玉米不挣钱,如果以2014年玉米收储价1.1元/斤为基础价进行补贴,农民才会有收益。

 

  马文峰还表示,大体消息是补贴基期大约3年。不过,这未得到相关部委的证实。

 

  尽管相关部委尚未公布《实施意见》文本,不过,根据财政部经建司负责人介绍,“中央财政将补贴资金拨付至省级财政后,由各省区制定具体的补贴实施方案,确定各自的补贴范围、补贴对象、补贴依据和补贴标准等。”

 

  根据财政部的意见,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初步制定了本省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方案。

 

  财政部表示将于近期提前拨付部分补贴资金,并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和督促,完善具体补贴办法,使财政补贴政策尽快落地。

 

  中储粮方面的人士表示,通过这次改革,希望能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完成供给侧任务,让玉米生产与需求更好的结合起来,二是建立粮食流通市场机制,让托市收购引发的价格机制重新回归到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上来。

 

  由于国内玉米供大于求,库存严重,各部委也在积极推动农民减少玉米种植。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各地反映,预计今年玉米意向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为近13年来首次减少;预计大豆面积增加600多万亩,增加的面积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此外农业部已出台意见,玉米种植巩固提升优势产区,鼓励非优势产区农民将退出的玉米改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其他作物。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区的非优势区玉米,引导农民改种大豆、薯类杂粮、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

 

  玉米价格改革路径

 

  对玉米进行临时收储始于2008年,到目前已经实施8年时间。在政策实施早期,托市收购政策促进农民玉米种植的积极性,并保障了国内玉米供需平衡。

 

  但是随着大量玉米因为托市收购流入到国储库,不仅推高了粮价,同时天量库存也加重了的财政负担,玉米临储政策弊端越来越明显。

 

  前述中储粮人士表示,通过这次改革,形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活力得以恢复,农业种植质量提升起来,改革的社会效益是把去库存与农业结构性改革统筹结合起来。

 

  今年3月份,国内玉米库存达到2.5亿吨,需要付出巨大的库存费用和利息费。之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据此计算,2.5亿吨玉米一年的库存费用理论上在630亿元。

 

  在行业专家看来,之前的玉米临储托市收购政策,在粮食“保供给”与对农民“保收益”上,两个目标不加区分混合在一起,扭曲了国内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之前,程国强就建议,通过“价补分离”,退出粮食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政策设计初衷,通过退出价格支持政策,来对市场价格干预与影响,让市场形成价格机制。而对于确保农业稳定,可以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按照程国强的设想,玉米价格改革有两个路径,一是按照逐步调整到位的原则,可将2016年玉米临储价格过渡性调整至0.9元/斤,2017年可进一步调低至0.8元/斤左右(具体需要根据当时的玉米机口价格确定),用3年时间退出临储收购。

 

  二是将玉米价格临储价格在2016年一步到位调到0.85元/斤,用2年时间退出玉米临储收购。

 

  目前综合各类市场消息来看,临储收购政策则会采取逐步调整到位的原则。

 

  随着启动改革玉米临储政策,与之相伴的国储玉米去库存政策进展则是缓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日前温氏集团等大型企业通过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已经向粮食局调控司打报告,“要求加快玉米出库进度,同时增加优质玉米的投放数量”,原因是目前出库的多数玉米不符合饲料需求。

 
标签: 玉米收储政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