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塑料薄膜,农民们叫我农膜。
起先,人们发明我,是用于工业生产的,或者作为生活容器使用。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在干旱少雨地带,把我覆盖在农田上,能起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快速生长的作用。这一重大发现,让万千农民展开了笑颜!要知道,中国有很多贫困山区,的问题就是缺水!特别是在宁夏南部山区,有时候撒一把麦种到地里,那些种子还没来得及睡醒,就被干涸的土地吸干了水分,枯萎了。
农民们把我覆在播种后的土地上,我像棉被一样,轻轻拥抱着泥土里的小种子,让它们美美地睡一觉。等他们醒来,伸着懒腰,一节一节往上窜,直到挣脱我的怀抱,沐浴着外面的阳光,我还是会帮他们捂着脚下的泥土,让淘气的水分子不要跑出来,乖乖地滋润小种子的根须,让它们更好地生长、舒叶、开花、结果。农民们说,有了我的庇护,这些土地的产量比过去翻了两倍!
可是,这几年,人们开始嫌弃我……
当庄稼开始正常生长,不需要再覆膜时,人们把我从地上抓起来,扔得到处都是,草丛里、树杈上,一条条、一缕缕,到处是我破碎的躯体,难看极了。
专家说,因为我带来的“白色污染”,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还抑制了作物生长发育。
怎么会这样?我曾经悉心呵护着小种子,现在,又被冠以“白色垃圾”的名号,人人喊打。
可是,这能怪我么?
翻身的机会来了。有人想出了妙招:把使用过的残膜收集起来,经过清理、加工,变成再生资源,制成其他塑料制品。
太好了,太好了!
三个农民的故事
6月的彭阳,新集乡沟口村的半山坡下,马成华家院子里堆成小山的塑料垃圾被风吹得哗啦啦响。马成华蹲在屋檐下,盘算起来:
从3月份到现在,总共收了220吨农膜,前两天拉到残膜加工厂交了50吨。按照彭阳县的政策,他从农户手里回收时每公斤付0.8元,拉到厂子里能卖1.6元;自己家40亩地、20栋日光温棚需要用1吨新膜,目前新膜的价格是每公斤12.3元,两边一抵,刨去运输费,算下来自己家用膜不仅不花钱,还能赚不少。
马成华盘算的这堆“垃圾”,正是农民从地里扒出来的废旧农用地膜。在他家门外的马路边上,立着一块醒目的蓝色牌子:农用残膜回收网点。
“农膜是个好东西!”同心县预旺镇南塬村53岁的陈连雄说。这里干旱少雨,一年到头风沙不断,要不是政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带着农民种植覆膜玉米、马铃薯,他家的20亩旱地就会颗粒无收。南塬村村支书杨生财算过,全村935人,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20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5300元,靠的就是种植覆膜玉米。
“好东西是好,但也得把它管好咧!”陈连雄说,过去没人回收残膜时,老百姓就把它们从地里扒出来点火烧。烧不干净的,被风一吹,挂在树上,绊在脚下,到处都脏脏的。“听专家说,地里的残膜弄不干净,会影响庄稼收成。”2014年,经过村委会讨论,低保户陈连雄家被选作残膜回收点,由他为村里回收旧膜、发放新膜,村里一下子干净多了。
陈连雄说:“按照县农牧局的要求,两公斤残膜换一公斤新膜,我这边都给大家登记着,每年春上谁家种多少地、需要多少农膜,给我报个数儿,我上报到县农机中心,把农膜领回来,发给大家。到了秋上,再回收相应数目的残膜。”去年,陈连雄回收了40吨残膜,同心县农技中心给他补贴6000元。他自己种的20亩覆膜玉米收成也不错,一年下来,收入2万元。
在彭阳县红河镇一个占地4亩的农家院落里,“80后”高永昊挖到了人生桶金。
他买来机械设备,把周边乡邻们地里的残膜收回来,一车车过磅称重,然后放入机器里粉碎、清洗、甩干、塑化、凝固、切割,几个小时后,一堆堆破败不堪的“白色垃圾”变成了黑色的“环保颗粒”,工人们装袋码齐放在凉棚下。高永昊说:“这些可是做保温管、铝塑管的好材料。”去年,他总共收了860吨残膜,生产颗粒210吨,每吨按5500元的价格卖到银川新保温材料厂。除去各种成本,加上彭阳县政府给残膜回收企业的8万元政策补贴,一年下来,他净赚20多万元。
故事背后的故事
农膜,从帮助贫困干旱带增收的“白色革命”沦为“白色污染”,似乎只是一夕之间的事。
宁夏全区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每年在200万亩左右,使用农膜1.6万吨,在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人们发现每年田间地头产生的残膜有1.35万吨之多。
2013年,当时已是78岁高龄的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第十次踏上宁夏山川,行程1500多公里,走进工厂车间、农业园区、工程现场、田间地头进行调研。他积极协调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固原市原州区援建塑料制品厂,开展农用地膜生产及废旧残膜回收加工利用。他叮嘱有关负责同志,要尽快建立废旧农膜回收机制,打一场治理“白色污染”的硬仗,保护生态和土壤环境,真正把惠农的好事办好。
2013年,宁夏在率先向“白色污染”宣战。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农用残膜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农用残膜的回收和利用,推进农业面污染治理。
各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农牧、发改、扶贫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将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通过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点,入户指导、跟踪服务。彭阳县对残膜回收企业、回收农机大户和购买回收机具给予补贴,推行农用地膜“以旧换新”机制,由乡镇指定专人配合村委会依据上年覆膜面积,按照1:1的比例实行“以旧换新”。西吉县给予各回收网点每吨600元的运输补助,加工企业建厂给予10万元-15万元的补贴,造粒1吨给予800元-2000元的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残膜回收网点及残膜加工企业的积极性。
很快人们就发现,这些所谓的“白色污染”,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绿色财富”。目前,全区共建成217个残膜回收网点、29个残膜加工企业,组建86个机械回收队,购买回收机械1260台。去年,全区回收残膜面积180万亩、17884.8吨,加工塑料颗粒3022.2吨,回收率达到90%。据测算,通过广泛使用地膜和开展残膜整治,农作物普遍增产30-40%,环境污染程度降低60%-70%。农户交售残膜每吨增收1000元,起到了增收增效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作用。(记者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