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五年粮食总产量及商品粮居,但由于国内外粮食价差较大,国内粮食市场购销不景气,造成黑龙江粮食收购量和库存量屡创新高。
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胡东胜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年初进口玉米广东港价格是每吨1560元,我们每吨是2000元;而国内外大豆价格每吨差800元,受国际市场粮价的影响,国储库粮很难卖出去。”
据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介绍,目前粮食库存居历史点,其中1/6的粮食储存在简易仓囤,这使储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公开报道显示,我国粮食已经实现12年连续增长,不但库满仓满,不少粮库还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
事实上,伴随我国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增加杂粮的种植面积。玉米面积已调减1000万亩以上,目前来看,种植结构调整开局良好。
但当前,粮食生产出现了新问题、老矛盾交织的局面。局部地区出现了“卖粮难”,粮食收购压级压价的苗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这一轮的调整,出现了一些干扰粮食生产的杂音,一些地区的农业部门看到粮食高库存、超库存,认为没必要再增加农业投入了,应减少粮食过量储备,避免消耗大量财政补贴,导致陈粮出现;有的村长、村支书更是坦言,农村的年轻人不会种地,出外打工比种地赚钱,土地撂荒了就当“休耕”了,几年不种地也饿不着;更有人将当前进行的种植结构调整看作简单的“加减法”,相关的技术扶持、产业引导等配套工作不充分,对农民的宣传引导也不足。如果这些信息传导给农民,势必会影响广大农民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
我国自古以来不仅是农业大国,更信奉“无农不稳”。无论如何发展经济和推动城市化建设,农业稳定发展和确保粮食都是最关键的“基础工程”。粮食就是,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我们自己手中。如果把的粮食建立在进口的基础上,既不现实,也很危险。只有粮满仓,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时才不至于因缺粮而“发慌”。但另一方面大量进口加工原粮所暴露出的种植结构和种粮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也确确实实到了迫在眉睫、亟待调整和解决的时候。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粮食单产量的上升空间已十分有限,如果不彻底改变现有的散户种植模式和人员结构,进入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粮食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
显然,导致粮满仓、仓超储的原因就是国内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国际粮价和国内粮价的“倒挂”。这里面既有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的普涨,更有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导致的农业劳动力价格的飙升。同时,传统农业分户种植带来的农业机械化效率不高也催生了种植成本的增加。反过来,种植结构与市场“脱节”,非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居民收入的增加,提升了居民对主粮品质的追求,结果导致市场成品粮价格的“两极分化”,优质粮价格看涨不愁没有市场,而普通品质粮价格下滑很难进入市场,造成普通粮仓储过高。
粮食去库存必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走规模化、公司化种植经营道路。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改进我国的粮食储备体制,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处理好储备与私人储备的关系,充分发挥民营储备的积极性。
为此,黑龙江省积极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开展经营,加快发展粮食加工业。在绥化市永兴村,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成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成福烟叶生产合作社、永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四个合作组织,与大成福粮食加工厂结成“同盟”,“四社一厂”组成大成福农工商贸易有限公司,把全村688户农户抱成一团。现在这种规模性农业经营主体在全省已达5890家。
绥化市农业局局长门昌贵说,种植、收购、加工、存储、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拉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能提升黑龙江粮食品牌的知名度。这样的市场主体多起来,粮食“去库存”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面对粮食生产的新形势,不能再单纯地追求产量,要重视质量效益,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努力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