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供销”如何对接现代农业,当好为农服务生力军?如何补齐农村金融滞后、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的“短板”?记者日前到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河北省进行了采访。
引金融活水滋润万千农家
刘礼军是河北石家庄无极县的花生种植大户,去年想趁市场行情好扩大种植规模,可资金缺口让他犯了难。
“三五万咱拿得出,十几万就拿不出。向银行贷款要抵押房产证,找担保人,还只能贷出一万块。”最后,是供销社的融资担保解了燃眉之急,让他很快拿到了20万元贷款。
老刘是河北供销合作系统拓展服务领域的受惠者。瞄准农民“融资难”问题,河北省供销社近年来出资12亿元,打造了包括农村产权交易、农村资金互助、融资担保、合作保险等业态的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
据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邓沛然介绍,该体系在省级成立龙头企业,向下贯通至乡镇供销社开办“合作金融超市”。各金融企业集中办公、流水作业,农民群众不需要往来奔波,就能得到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及各类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向田间地头引入金融活水,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以及供销合作社自身的发展。
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农”客户规模小、分布散、贷款成本高,而借助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网络广、人头熟的优势,可以提高银行放贷效率、降低风险,有利于将金融服务渗透到最基本、最广泛的农村区域。
产权能流转、抵押够条件、担保有平台、产销能衔接……截至2015年年底,该体系助农融资总额达50亿元。
争当引领农民闯市场的“带头雁”
供销社的根在基层。以综合改革为契机,河北省供销社加大对系统内低效闲置资产的整合力度,通过改制改造,不少过去只剩下“空房子”“破院子”的基层供销社,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行政村领办各类农民合作社,在乡镇依托基层社发展合作社联合社,在县依托县联社组建跨产业、跨区域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目前全系统发展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已经覆盖65%的乡镇和50%的县。
有了组织体系支撑,新时期带领农民闯市场还要有新思路。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河北省供销社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方面,河北供销社投资建设了张家口、唐山、承德等地8个大型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带动全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96家,实施“冀菜净菜进京入津工程”,打造“畿丰”农产品特色品牌。
另一方面,他们组建“农交汇”“八方联采”特色电商平台,推动流通服务实现由“扁担”向“鼠标”的跨越。
从供销“一条线”到服务“一个面”
在石家庄栾城区南高供销社,智能配肥机、喷灌机、深松机、旋耕机等一台台农机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该社负责人陈玉柱说,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本高、效益低,还面临着外出打工、地没人种的问题,为此我们组建了专职农技服务队,可以覆盖从种到收全过程,为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
入社划不划算,农民心里有笔账。合作社一亩地化肥、农药等开支便宜100多元,农机服务还有优惠,而小麦每亩产量高出100多斤、玉米高200多斤。目前南高供销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8户社员发展至8000户,土地托管面积6.2万亩。
南高供销社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昔日供销社“门脸两间房,只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的单一服务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农民需要什么,供销社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据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理事会副主任赵增华介绍,为适应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趋势,河北供销系统培育了不同特色的社会化服务模式,目前托管半托管土地350多万亩。
此外,组建乡镇综合服务中心;以信息化手段升级供销社传统网络,打造网上中医院、网上农村教育平台;农资企业拓展农业技术咨询等综合服务……一系列改革举措正推动供销社由传统的“一购一销”流通服务向生产、供销、信用等合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