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翔文在此间举办的“2016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上建议,应增加关键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加快集成配套技术的有效供给。
丁翔文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快速提升。2015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3.8%,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此外,农机社会化服务纵深发展,目前我国农机合作社超5万个,2015年农机工业实现年总产值4523多亿元,我国已跃居农机制造国。
丁翔文指出,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仅衡量小麦、水稻、玉米等8个主要田间作物的机械化耕种水平,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机耕水平普遍较高,机种、机收水平较低,如油菜机种、机收水平刚过20%。二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现在虽然已建立18.3万个农机组织,但服务面积只有农机作业的10.5%左右。三是作业质量、效率不高,仅解决了简单的机械耕、种、收,作业精准度与发达差距较大,多功能复式作业刚刚起步。
对此,丁翔文建议,通过增加关键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加强高性能、低能耗、低故障率的农机品种研发,摆脱精准作业高端农机产品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此外,加快集成配套技术的有效供给,打造工业、农业、包括环境等方面的相互配套的农业机械化系统工程,使农业机械化与土地、环境、育种栽培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相适应,通过整治农田使其符合农机化作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