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10万亩到220万亩,再生稻的湖北"逆袭"

   2016-11-17 农民日报5840
核心提示:再生稻,种一茬收获两回,头季水稻收割后,可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农业部近期出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区发展再生稻。
   再生稻,种一茬收获两回,头季水稻收割后,可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农业部近期出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区发展再生稻。
 
  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织对再生稻生产技术瓶颈开展研究,构建了“机收再生稻高产集成技术体系和模式”。经过近8年的发展,湖北再生稻推广面积由最初10多万亩扩大到2016年的220万亩左右。在当前农民种粮意愿不强的情况下,再生稻何以在湖北实现“逆袭”?日前,“机收再生稻高产集成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彭少兵接受了记者采访。
 
  种一次收两次,比较效益高过双季稻
 
  2015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其中水稻总产356亿斤,居前五。但是,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粮食商品价格的下降,粮食增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在保证粮食的同时,创新和推广新型高产粮食种植模式,更加突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彭少兵认为,“机收再生稻顺应了这一趋势。就湖北而言,再生稻生产的区域生态条件良好,适合种植再生稻的面积可达800万亩。”
 
  与湖北省流行的双季稻、中稻等生产模式相比,机收再生稻有哪些独特优势?彭少兵总结为“三高二好四省”:“通过近年在蕲春、洪湖、江陵、沙洋、监利、浠水等县市的大面积示范,再生稻显示出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稻米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特点,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商品价值和生态效益。”
 
  他解释说:“机收再生稻技术立足机械化生产,种一次收两次,只需要一季种子,一次耕整地,因而比双季稻节本省工。由于这一模式的比较效益突出,能保证在增产的前提下真正增收,在推广中很受农民欢迎。”
 
  测产结果显示,该项技术近年大面积示范区两季粮食亩产超过1000公斤,示范区每亩比双季稻生产可增收800元以上。
 
  彭少兵估算,目前部分产区依托再生稻建设优质米品牌,产量可与双季稻相当,价格比普通稻谷每公斤高0.4元左右,比中稻模式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比双季稻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此外,机收再生稻的推广有利于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助力生态农业建设。彭少兵说:“生产中再生季只施用农药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所需要的农药化肥用量以及能耗比其他生产模式显著降低。”
 
  种水肥药配套,立秋抓紧收头季
 
  “通过在蕲春县、洪湖市、团风县、鄂州市、孝感市孝南区、黄冈农科院、咸宁农科院等7个试验点多点联合试验,我们筛选出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C两优华占、广两优476、新两优223、新两优6号、天优华占、Y两优1号、准两优527、甬优4949、黄华占等12个高产优质、生育期适宜、抗病抗倒伏能力强、再生力强的适宜品种。”彭少兵说,“建议在3月10日~25日前后播种,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推荐密度约为每亩1.6万蔸,争取立秋收割头季,确保为再生稻生长争取季节和时间。”
 
  经过研究,从品种筛选、田间管理、收割等全生产环节,项目已初步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技术规程。水肥药科学管理是再生稻栽培的重点,应注意头季浅水分蘖、提早晒田、有水孕穗、花后跑马水养根保叶促灌浆,收获时保持田块干硬减少碾压毁蔸,即前期浅水促蘖、中后期干湿交替。
 
  施肥方面,彭少兵提出,头季控氮(每亩12公斤以内)增钾(每亩10公斤,重在防病);注意氮肥后移,根据苗情适量施穗肥;施好促芽肥和促蘖肥,促芽肥在头季收割前10天左右施用,亩施尿素7.5公斤和钾肥5公斤左右,促蘖肥在头季收后2~3天内早施,亩施尿素7.5~10公斤。此外,还应注意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科学监测、带药移栽,注重一药多治或多药同施,减少用药次数。
 
  蕲春县在再生稻种植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彭少兵介绍说:“蕲春的主要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十抓’:抓适宜品种、抓尽早播栽,一般播期安排在3月20日~25日前后,头季稻能在8月上旬成熟收割最为有利;抓合理密植、抓肥水管理,施用促芽肥较提苗肥更重要;抓综合植保、抓全程机械化;抓示范带动、抓综合攻关;抓宣传推广、抓政策扶持,通过整合相关项目,从落实专人专班服务指导、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落实物化补贴多方面支持再生稻发展,每年投入扶持资金200万元以上。”
 
  减少碾压毁蔸,机艺融合要加快
 
  头季机械化收割可以省时省力,提高生产效益。但是,蕲春县赤东镇和洪湖市沙口镇两地的试验数据却显示,头季人工收割处理再生季平均出芽率明显高于机械收割,机械收割未碾压部分出芽数为人工收割的71.8%,碾压部分出芽数仅为人工收割的25.4%;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有效穗数降低22.6%~50.9%,减产23.4%~41.9%。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头季机械收割碾压显著降低再生蘖的萌发;其二,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彭少兵表示,“试验还表明,高留桩下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对再生季产量的贡献率为94%,收获时保护好高节位芽是高产的关键。建议留茬高度保留倒2叶叶枕,对于大多数品种来说,对应的留茬高度约为40厘米。”
 
  可见,头季稻人工收割可增加再生稻产量,但成本高,而普通收割机的机收又会影响再生季产量。减少碾压毁蔸是技术关键,因此,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研发刻不容缓。目前,华中农大研发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已初步成型。
 
  彭少兵还表示,除了头季机收碾压外,再生稻的大面积生产还存在下列瓶颈:适于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且再生力强的品种不多,农民在应用机收再生稻技术时,大多随意选择品种,常常有品种再生力不强,产量不高;催芽育秧技术、头季稻播期和大田栽插密度的掌握及头季机械收获等相关技术没能落实到位;头季机收模式下施肥和管水如何相应地调整等缺乏技术指导;排灌不方便,农田水利条件普遍较差,灌溉水缺少保障。
 
  对此,他建议,大力开展机收再生稻品种的筛选及换代研究工作,尤其注重产量潜力、头季抗倒、再生季整精米率高、抗稻瘟病的品种,并探索相应的栽培技术。
 
  专家观点
 
  再生稻前景重大,推广再生稻为粮食作出新的贡献。湖南、湖北适合种双季稻,但是太辛苦了,农民不愿意种。今后,长江以北可以大力发展一季加再生,尤其是在北纬30°~33°范围内。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再生稻从自然现象到生长规律的探索再到生产技术集成,科学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企业的商品化生产。此外,加强再生稻品牌建设力度,品牌将使再生稻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
 
  我建议,研究再生稻—油菜连作,种植油菜作为下一季作物的绿肥。油菜有两个播种时间,一是10月底水稻收获后播种,二是次年2月初播种。我倾向后者,因为10月底播种的油菜会受寒减产。而春播油菜至4月份可生产足量的干物质,翻耕后作绿肥使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
 
  机收再生稻的发展,符合我国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基本原则。轻简栽培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稻的发展方向,机收再生稻是实现轻简栽培的种植模式之一。华中农大的研究开了好头,当然也有问题要进一步克服,尤其是机械碾压影响下茬产量的问题,相信能够得到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
 
  彭教授团队研究的机械化生产再生稻是对传统的突破。一是再生稻机械收获条件下规模化产量的突破。二是关键技术研究上有实质性突破。比如品种筛选和应用方面,经过试验,筛选出了一些高产优质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再生稻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
 
  彭教授团队关于机收再生稻的研究工作扎实,值得肯定。再生稻品质优良,堪比泰国香米。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加强再生稻品种改良,二是大面积推广注意病虫害防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机收再生稻发展要解决品种、栽培、机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机械首要解决收获机的问题,主要是减少收获过程中的碾压,而传统轮式和履带式收割机很难实现。再生稻季直播有一定风险,主要是3月份播种气温比较低,倒春寒危害如何解决值得研究。所以,机收再生稻的关键是注重农机农艺相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湖北要普及适度密植、高留茬等增穗技术,加强促芽肥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提高再生季有效穗数,研究解决机收等技术瓶颈,努力提高单产。要大力开展“油菜(肥用、菜用、饲用)+中稻+再生稻”高产种植模式、收获模式等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要结合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一批“油菜(肥用、菜用、饲用)+中稻+再生稻”万亩示范片。要创建村级百亩示范方、乡级千亩示范片,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
 
  目前,湖北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发展再生稻产业。发展再生稻关键是头季的机械化收割问题。此外,还应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选择优质品种,探索利用籼粳交型品种作再生稻生产;二是改善栽培技术,以适应水利、整地等问题;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稻米食味品质;四是提高再生季的整精米率。湖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
 
标签: 再生稻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