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世间有三难,即:上天难,求人难,挣钱难。其实,过去的三难,在今日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了。坐飞机可以上天,说明上天不难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说明求人也不是太难了;社会主义数十亿人都在奔小康的路上,说明挣钱也不是古人说的哪么难了。
今天借公众平台,说一说当下农机人的三难:
一、农机商人三难
近些年,笔者对农机补贴政策及操作程序存缺,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尽管事实客观存在,但对相关部门好像还是没有起到触动作用。编故事、说假话,笔者是很难做到的,现就农机商人的三难谈一些体会:
(1)补贴资金到位难。每年10月中下旬左右,年度的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基本结束。然而,至笔者发稿时,我们这个地区尚有少量水稻没有收割、烘干,还有大片的农田没有播种。补贴停了,农机市场并没有因补贴政策结束而结束,农户因需求仍“违规”购机,农机商们仍在“违规”操作,他们代垫的补贴资金最快要在明年6月底才能兑现,约被白白占用7个月之久,甚至有些年份要到来年8月底才兑现,即被占用9个月时间。今年农机补贴在10月25日全部结束,12月份了最后一批补贴资金还遥遥无期。说句实话,我们这个地区执行农机补贴政策,还算是比较及时的了,有些地区数年前的补贴资金成了水上飘,农机商人成了怨大头,补贴政策成了摆设,?贴资金成了猫叹气。
(2)赊账经营讨债难。笔者于2015年12月12日写了一篇:“讨债要钱口难开”为题的报道,得到了同行,道友的认同、认可,这里我就不作更多重复的说明。对赊账经营只想说一句:赊得越多死的越快。理由:赊账机故障率高,赊账机服务成本大,赊账机风险难控。
(3)三包服务组织难。说一句让大家不高兴的话,六部委三包规定,有些条款与实际尚有距离。例:服务时间与维修期限,按三包规定,百分之百的机全退了,百分之百的季节全过了。加之,服务难,配件供应难,绝大多数用户对服务是不满意的。
二、生产企业三难
生产企业三难:即产品研发难、市场定位难、资金周转难。
(1)一个生产企业没有一个看家产品,是很难立足市场的。在现在的农机圈,产品抄袭成了公开的秘密,就是一个简单的抄袭+仿造,往往很多时候都变了味,真正有研发能力的,除了行业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之外又有谁真花了心思去研发产品?此外,由于农机市场的技术更新周期在加快,往往一个产品还设有试验成功,就已被市场淘汰了。
(2)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流程管理的,加工成产品后投放市场,更需要市场论证、用户认知和百姓认可。且对产品的稳定性、适用性、可靠性及价格定位适应竞争、售后服务都有一定的讲究。这就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产品上市策划是产品上市成功的关键。
(3)对于一个生产企业而言,资金难是通病,原材料采购,配套件组织,通过生产流水线加工成成品,再推向市场,资金周期长、回笼慢。如果定价不准、质量不稳、用户口碑差,后果可想而知。
正如此,生产企业的“三难”,一点也不比农机流通企业容易。
三、农机用户三难
连续数年粮食丰产不丰收,低粮价困扰着农民兄弟,有钱好办事、无钱寸步难行,加之,农业格局的改变土地流转成定局,农机用户的“三难”也是血淋淋的现实。
(1)资金不足选择难。由于资金不足,在选择购买农机具时,谈价格不讲质量,谈赊账不讲品质,谈产品不讲品牌。购机时称兄道弟,使用时包怨受骗,当期望值不能实现时,失信赖账上法庭。
(2)作业面积固定难。过去一个村一个组,几台农机作业的势力范围基本固定。现在土地流转种粮大户选择性大,机工相应的竞争压力就大,失去了固定作业面积,收益就很难保证。
(3)服务配件供应难。服务难成了老大难,再好的服务也有不如意的时候,用户对三包有效期内的服务,要求较高,时间上有要求,服务质量上有想法,甚至对服务态度还有讲究。特别是对三包范围概念模糊,什么该包,什么不该包没有认知度。尽管厂家与代理商照顾服务,但仍难满足用户需求。
其实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经销商和农机户,大家各有各的难处。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体谅,尊重对方。正如俗话说的好,“不要只看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揍”。
生产企业与代理商应做到:一般问题电话服务,人为问题照顾服务,质量问题上门服务。
作为用户应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熟悉维修技术,熟知三包知识。能动手尽量自己动手,等服务误工误时,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只要三方将各自的责任都尽到位,困扰行业的“三难”就会自动消失。
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和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道友批评指正。
文章作者:童国祥。
利益相关:童先生系东南某省农机经销商董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童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旗下企业无关。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童先生所有,经授权在“农机1688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