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实行了9年的玉米官方定价临时收储制度画上了句号。“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成为我国玉米流通的“新秩序”。在产粮大省黑龙江,“新秩序”给当地玉米行业带来了阵痛期。
面对这种形势,当地农户开始积极控索调结构、转方式、找市场,努力走出困境。另一方面,玉米的大幅降价也给黑龙江的玉米加工产业带来了新契机。请听系列报道《黑龙江玉米转型阵痛》的下篇:“农头工尾”缩短玉米“市场化”阵痛期。
韩晓艳是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镇的种粮大户,入冬卖完玉米以后,她就一直在考察市场,找定单。目前,黑龙江省含水分30%的玉米价格每吨在960—1200块钱之间,虽然省里各部门多方努力,限度地保障农民的收益,但这个价格加上补贴,农民也就是保证个本钱。玉米价格的大幅下降,让韩晓艳清醒地认识到,“只要种就能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必须看准市场调结构。
韩晓艳:两个转型,一个玉米,一个蔬菜,现在我们就是扩大面积,种一些潜能蔬菜,秋葵、粘玉米,裸仁南瓜,逐渐在转型,玉米也让它提升,有机玉米,以前都追求高产,现在得追求质量,也是一种转型。
佳木斯市新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庆伟也在调整和转型。他告诉记者,调结构关键是要找准市场定位,不能看别人种啥就种啥,要有自己的特色:
王庆伟:我有温室,有草莓和蔬菜。现在采摘这块呢,今年第三年,投入期,特色的有猕猴桃,桃,户外的。我打造别的地方没有的,得三年结果,投入大,还没到收获期。得先走出去,不走怎么办?市场前景我看还可以,就是要把握方向。变呗,更新呗,咱也得跟上。
虽然玉米价格持续低迷,但是,黑龙江地区的玉米收购市场却未因此受冷。相反,作为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的热情已经在寒冷的冬日被点燃。位于黑龙江省青岗县的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主营玉米淀粉、蛋白粉、玉米油等玉米深加工产品。公司院外,前来售卖玉米的车队早早就排起了长龙,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繁忙有序。副总经理刘勇:
刘勇:120万吨干粮,常年收购,咱不停产,望奎、青冈,兰西、明水安达过来北边农垦系统、拜泉逊克黑河啊。
目前,龙凤公司年加工玉米量在120万吨左右。刘勇说,2017年,他们还将建设年加工能力为100万吨的新厂,投产后综合加工能力将达到240万吨。利用3—5年时间,玉米工业园区产值将发展成100亿规模。当地招商引资,也给拉了他们很多优惠。
刘勇:有个加工补贴,一吨300块钱的,11月1日补到6月30日。收购6个月加工8个月。
玉米价格的降低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的加工业。而且还有很多玉米深加工企业到黑龙江来调研,并表达了希望到黑龙江投资建厂的强烈意愿。同时,企业也把眼光投向土地流转,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粒粒纯源有机杂粮有限公司,建厂五年来,依托自主品牌,用最原始的方式种出的粮食,产品不仅价高,还供不应求。负责人刘乃庆:
刘乃庆:我今年种300亩地,没够销售,别的玉米价格低了,我们反而高了,市场需要真正健康的对人体有好处的粮食,迎合市场。玉米面,玉米碴,主要加工这个,后期上玉米油,黄金米了。
佳木斯市农委主任肖成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已经对当地农民开展了多期调结构方面的培训,告诉大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调结构的意义。
肖成:从长远看,价补分离是对的,我们产品是过剩期,产能库存大,农业要不搞供给侧改革,那就不是市场经济,农业怎么能发展,加工业也发展不起来,农民想持续增收仅靠种植业不可能。
同时,当地政府也大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加工企业,因为第二产业壮大了,才能刺激农民的增收。
肖成:第二产业如果好返过来拉动产业,促进第三产业销售,反过来推动产业。我们跟农民讲了,会有二到三年的阵痛,原来那种收购,我们自己的粮食价格高,农民送国库,加工企业收购加工不赚钱,工业要上,要有恢复期,新建也得有时间。
去年,我国就东北振兴曾经提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从目前黑龙江来看,无论是农户主动调整种植结构,还是生产企业自主加速发展,都是取消玉米临储取得的成果。“农头工尾”的发展思路正在缩短玉米“市场化”所带来的阵痛期。黑龙江省农委副巡视员李世润:
李世润:我们黑龙江这些年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模式,现在面临政策的调整是一种适应性的调,调也是渐进性的。我们想还是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依据市场取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去调整。总的目标是把农产品品质调优,把产业调大,把标准调高,效益调好。
关键词:黑龙江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