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今年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以往相比,这份沉甸甸的“一号文件”有什么新意?对当下农业农村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经济之声系列报道《聚焦一号文件》今天关注:“三农”发展的钱从哪里来?
“十三五”三农需资金3.4万亿 缺口巨大
“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到底需要投资多少钱?相关部门测算,在“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就需要3.4万亿元,其中仅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就需要3400多亿元,这比“十二五”时期高了3倍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介绍,目前已经落实的资金大约只有三分之一。
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怎么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一个原则,财政支农的总投入必须增加,与此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资金投入“三农”发展。
唐仁健说:“这次总量强调的是适度增加,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应该办的事情办好,撬动就是用财政资金作‘药引子’,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建设。”
弥补缺口 既靠“眼睛”也要“功夫”
给“三农”发展找钱,概括起来,一是眼睛朝内看,整合现有的财政资金;二是“功夫在诗外”,综合调动多个资金渠道。
在整合资金方面,唐仁健介绍,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新要求,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环节的源头改革,用“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整合管理方式,确保支农的钱花在刀刃上。
唐仁健说:“‘大专项’就是以前农口的资金共几十项,每个部门也是十几项,有的还要更多,今后要求每个部门的专项资金整合成几个大的专项,今后就按这个渠道往下拨钱。”任务清单“就是每年都定一个约束性或者包含一部分非约束性建设任务的清单。约束性任务就是当年必须专款专用,对非约束性任务,地方有一定的统筹整合权,可以灵活使用。”
撬动社会资本 盘活金融资源
撬动社会资本,盘活金融资源,这个思路由来已久,各地也在积极尝试具体的做法。去年,安徽首创“劝耕贷”模式,劝告的劝,耕田的耕,这是一种纯信用贷款,先由地方遴选出有信用、有规模、有需求的农民,再由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信用审核之后提供贷款担保,农民无需任何抵押就可以拿到钱,安徽省东至县扬子村镇银行行长叶远恒说,类似的尝试今后可能会更多。
叶远恒说:“过去很多‘三农’客户没有抵押物,找不到担保方式,我们现在通过省农担的‘劝耕贷’找到落脚点。”
这种尝试,帮当地农民和农业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安徽东至县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杨万友说,去年夏天洪水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多亏210万元“劝耕贷”及时到位,公司才能及时恢复生产。
杨万友说:“恢复生产又缺资金,他们很快帮我们把‘劝耕贷’手续办下来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社会资金的机制和办法,其中包括建立涉农担保机制,鼓励多种渠道、多个行业参与,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就是PPP模式、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政府债券等多种手段,都被列入其中。
“两权”抵押贷款 拓展资金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村住房财产权,这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也拓宽了“三农”发展的资金来源。2015年年底,人大授权232个试点地区允许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59个试点地区允许以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在试点地区福建晋江,磁灶镇东山村村民王玉明就尝到了甜头。
王玉明说:“房产证,手续很简单,只要带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其他全部是农商行帮我们搞定,之前要找人担保,手续特别麻烦。”
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实际证明,试点有利于破解农村贷款难问题,有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十三五”期间,“三农”发展对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财政收入增长面临压力,如何筹集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方向非常明确,既要开源节流,让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用,又要引得源头活水注入“三农”发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让“三农”发展步入快车道。
关键词:农业 三农 发展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