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以食为天 有粮为大

   2017-02-22 钦州日报4120
核心提示:粮食生产,土地是核心要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既能稳产,又能高产?粮食生产“打擂台”,这是我市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首创之举。去年,市农业局连续第五个年头下发《钦州市粮食高产创建“擂台赛”活动实施方案》,创新加入“一年三造,亩产万斤”全年粮食高产模式对垒赛。发动参赛单位在选定的田块上全年种植三造粮,并根据实际选择“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早稻+玉米+冬种马铃薯”等模式,努力再创“钦州亩产万斤粮”的新纪录。众志成城,“早稻+玉米+冬种马铃薯”万斤模式首先在浦北县小江镇开花结果,意味着我市在粮食高产创建
     “4435.5公斤!突破了广西冬种马铃薯亩产产量——4266.7公斤鲜薯记录!!”2月14日,浦北县顺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冬种马铃薯基地喜迎丰收。当天,经过钦州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的《钦州市一年三造粮高产栽培技术攻关》项目攻关田进行验收,马铃薯亩产鲜薯4435.5公斤,破了广西冬种马铃薯亩产产量——4266.7公斤鲜薯记录。“这意味着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了亩产万斤粮、收益破万元的目标!”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叶建春高兴地说到。
 
    作为农业大市,一年来我市持续把稳定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转变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粮食稳产增收。全年预计粮食播种面积达327.73万亩,产量达112.8万吨,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粮食播种面积325万亩、产量111万吨的任务,水稻高产种植持续保持单产800公斤以上,走在全区水稻高产种植的最前列。
 
    藏粮于地 要稳产更要高产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粮食稳产高产的先决条件。因此,如何积极破解耕地撂荒不良现象,成为摆在农业部门的一道难题。去年,我市积极探索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整合农业、国土、水利、农机、粮食、财政等单位和部门资源,实现从粮食生产的源头至终端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不断的提升我市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有效地解决了耕地季节性撂荒与粮食的矛盾问题,稳定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全年预计粮食播种面积达327.73万亩。
 
    粮食生产,土地是核心要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既能稳产,又能高产?粮食生产“打擂台”,这是我市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首创之举。去年,市农业局连续第五个年头下发《钦州市粮食高产创建“擂台赛”活动实施方案》,创新加入“一年三造,亩产万斤”全年粮食高产模式对垒赛。发动参赛单位在选定的田块上全年种植三造粮,并根据实际选择“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早稻+玉米+冬种马铃薯”等模式,努力再创“钦州亩产万斤粮”的新纪录。众志成城,“早稻+玉米+冬种马铃薯”万斤模式首先在浦北县小江镇开花结果,意味着我市在粮食高产创建方面不仅仅是单季产量的数据“靓丽”,在全年三造超高产模式生产上也有新突破。
 
    藏粮于技 科技攻关助增产
 
    去年以来,我市根据实际,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抓好广西粮食增产提质增效“十大主推技术”推广助增产。针对去年早期阴雨育秧难的特点,我市农业部门抢暖早播秧田、创新集约育秧,破解阴雨育秧瓶颈。各县、区高产创建示范点大力开展盖膜防寒育秧,降低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同时,在全市种粮合作社主推水稻机械化播种和大棚温室育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早稻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高产示范点亩产达824.08公斤,晚稻725.25公斤,全年产量1549.33公斤,两季产量超过1500公斤,再次创造了钦州两造高产总产记录。
 
    2015年,马铃薯正式上升第四大粮食作物,钦州作为马铃薯冬作区的黄金产业带其发展空间巨大,且不与早晚造生产争时争地。因此,市农业局因势利导,在2016年“擂台赛”中创新加入了“一年三造,亩产万斤”的创高产模式。在万斤产量构成中,马铃薯占70%,因此马铃薯是“三造万斤粮”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主角。“马铃薯产量高,容易种植,且主打市场空缺期,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是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市农业局生产科副科长韦喜乾说,为提高产量,市农业局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利用钦州温、光、土壤优势,通过选用高产品种、及早种植、一次性施肥、高垄窄畦、盖膜厚土等系列技术研究,首创了一套冬种马铃薯生产一体化栽培技术。其中,浦北县重点攻关“早稻+玉米+马铃薯”模式,经钦州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验收,马铃薯亩产鲜薯4435.5公斤,破了广西冬种马铃薯亩产产量—4266.7公斤鲜薯记录。“早稻+玉米+马铃薯”模式实现了亩产5790.77公斤的万斤粮目标。“钦州市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攻关”荣获2015年度钦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藏粮于绿 生态种养破难题
 
    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行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这给我们粮食生产提出新要求,那就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稳产,推行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去年,我市积极探索粮食生产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绿色生产模式、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模式,藏粮于绿。其中,钦北区“稻+灯+鸭”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钦南区的虾虾乐现代农业示范区“稻+灯+虾、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浦北县福旺镇“稻+灯+鸭”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就是典型代表。
 
    “在稻田特殊的垄沟套养鱼虾或鸭子,其排泄物可以直接还肥于田,节省商品肥料15%左右。”叶建春介绍,通过改造农田排灌设施,在稻田建设标准垄沟套养鱼虾、鸭或其他水产家禽类,可达到一田多用,一季多收的绿色增产增收模式。
 
    叶建春说,稻田通过长期的有氧排灌易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避免稻田板结,提高商品肥料的肥效,养殖物长期的排泄物经田间熟化后大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稻米口感品质可持续提升,稻、虾、米和稻、鸭、米将会逐渐亮相高端大米市场,价格上比普通大米高出一倍。据农业部门计算,每亩“稻+灯+鸭”模式节本增效480元,每亩“稻+灯+虾、鱼”总产值6500元左右,比原单一种植水稻增收5500元,绿色增效明显。
 
 
标签: 农业 粮食 市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