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环境压力、资源压力增大,农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劳动力短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据统计,近十年来产业劳动力净流出量在1亿左右,平均每年都有1千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尽管今后这个速度会放慢,但是每年几百万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出还会持续下去。特别是这几年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地区性、集聚性、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力成本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生产平均占50%,而美国等发达仅仅占10%左右,所以说我们和发达的这种成本差距很大。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民务农意愿低。之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一个观点,未来农民可能会成为一个抢手的职业,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有两点,一是农民收入增加,二是农业劳动更加体面。所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依靠的各类补贴政策来拉动农民积极性,现在来看,这些政策也出现边际效应下降递减的情况。面对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拼资源和拼投入的传统种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
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生产将日趋重要。机械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的种植意愿,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影响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使用。所以,农业机械化关系到整个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力量衍生,以及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4亿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特别是在玉米收获、水稻种植等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农机工业总产值超过了4200亿元,跃居农机制造大国。
但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机化装备、技术、人才、政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环节低水平、粗放式发展特征仍然明显。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产品上来看,关键农业机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上大农机制造国,但是,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粮食作物机械过剩,养殖业等方面的机械产品不足;耕作类机械产品多,收获类机械不足;适合平原的机械产品特别多,适合丘陵山区的机械产品严重不足;很多高端农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据了解,美国有7000多种农机,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而我国目前只有3500多种,多数产品仍是“便宜、能用、易坏”。高性能的水田插秧机、大型采棉机、精准作业机具等高端产品基本被外资品牌占领。
二是从技术上看,全程机械化的集成配套技术体系有效供给不足。推进农业机械化,涉及机械研发制造、土地环境、品种选育、栽培(养殖)方式,加工方式和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技术体系的集成。目前,受体制和认识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农业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隔离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农机农艺分离情况,如南方一些省份,农业主管部门推广抛秧技术,农机主管部门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没有形成合力。同时,适于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培育和种植制度的标准化尚未得到重视,品种上过于追求高产,作物成熟度不一致、栽培方式不统一等。综上所述,我国农机化技术的储备和研发还不够,单项农机化技术比较多,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刚起步。此外,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化公共服务和农机人才培养体系等也都尚未形成,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我们总的方向就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现代人对生活的新期待。着眼短板环节,加大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步伐,有效提高中高端全产业链装备,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人才,精准提供农机供给以及社会服务、公共服务,以此来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优质农机产品供给能力方面下功夫。前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去年,农业部与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确定了未来十年农机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任务。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政策的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搭建协助创新的平台,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农机补贴政策上,也要做适当的调整,加强对已有产品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开展农机新产品的补贴试点,切实推动企业产品创新。
二是在加强农机农技融合、完善农机化技术体系上下功夫。着重加强农机部门与管理、科研和推广机构的相互协作和联合攻关,努力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以及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栽培和管理方式,实现农机作业、栽培模式相互适应,促进关键生产环节精细化管理。
三是要在加强部门间统筹合作、改善农机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上下功夫。特别是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整治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更好的作业条件。同时,改进农产品加工工艺,完善农产品的收获标准,使之成为更加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产品,这对于经济作物十分重要,特别是实现棉花和甘蔗机械化收获,必须要在加工环节进行改造。
四是在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农机化服务上下功夫。农机化示范服务是要进一步探索组织规模,经销方式、服务方式、装备利用率和效益机制,进一步完善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土地流转等服务模式。逐步探索适合我国的农机化服务模式。农机化公共服务还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包括要进一步完善作业补贴、技术推广、维修服务、生产等相关政策。近几年,我们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每年培训1万名农机大户或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目的就是打造面向现代化农业的新型农民。
总体来说,未来几年,我们将主要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和现代农业化规划部署,继续在范围内组织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切实推动农机化全程、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农机在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