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让地“活”起来
惊蛰过后春耕忙,来自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种植户徐静有些焦急。这源于她的新打算:想在自己近千亩小麦地里,套种当归、党参和黄芪。但她又不确定适不适合种,于是求助一家为客户提供土壤生态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姜义亮博士创建的西安锦华生态技术公司。
姜义亮及团队检测发现,徐静地里的土壤虽与种植中药材的标准有些偏差,但可以通过土壤改良,让这片土地适宜种植当归、党参与黄芪。此外,姜义亮团队也向她许诺,未来几年,会进行种植技术指导,长期跟踪土壤的情况。
“农民春耕忙,我们也跟着很忙。”姜义亮说,很多种植户都在春耕期间找到他们,希望将撂荒的土地重新“活”起来,或者生产绿色农产品。“通过科学的手段,个性化的改良,这些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当前,重金属污染、肥料农药滥用、土壤酸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
“净土才有洁食。只有加快土壤改良修复工程,提升耕地质量,才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从‘吃饱’到‘吃好’。”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说。
2015年,金正大集团在山东省烟台市的苹果园进行土壤改良修复试验,2016年果树结果时发现,土地质量提升后,同品种的苹果“大一号、甜两度、红三分”。目前,这个集团正在山东、浙江、贵州、福建、广东等地进行土壤改良的示范推广应用。
摆脱“化肥依赖症”“绿色有机”有滋味
备耕之际,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洪亮没有急着买农药、储化肥,“这几年,咱种的是有机水稻,早就不用农药化肥了。”姚洪亮说,虽然产量下来了,人工成本也增加了,但价格翻番了,吃起来也更了,乡亲们跟着咱种“绿色粮”赚头更大,积极性也高。
去年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有机水稻面积达到5000亩,效益是普通水稻的1倍,还成立了加工厂,产品畅销长三角和京津冀。
把绿色、优质、的发展理念深植黑土,让许多像姚洪亮一样的种粮大户感受到了“土里刨食”的别样滋味。
黑龙江省绥棱县宝山村农业种植合作社今年准备发展2000亩绿色大豆。合作社理事长逯德民说,“要想保障餐桌上的,就得从春耕开始,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经过3年轮换期后,今年的2000亩大豆就能变成有机大豆。”
近年来,辽宁省昌图县老城镇的种粮大户王亮带领村民们走绿色、无公害的种植结构调整路子。这些天,他正忙着测土壤、选种子、选化肥。作为昌图县兴旺腾隆农业合作联社的理事长,他打算种植玉米、小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绿色、无公害的作物种植面积占到近80%,达到6000多亩。
以往种粮食要增产就得靠化肥、农药,这也让部分农民患上“化肥依赖症”。黑龙江省提出,要在适度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试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从走量到出精品:“优质良种+标准化”
“咱种地‘走量’还要‘玩精’的,光靠产量可不行,稻谷的品质事关成效。”春耕时节,广西横县飘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负责人蒙世干说,合作社一直坚持稻种的升级换代,从种植常规稻、超级稻再到优质稻种,热衷选用高产优质良种。
农药与肥料是粮食、绿色的关键所在。蒙世干说,合作社核心示范区200亩从去年开始按照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示范,农药使用量减少30%。“尝试稻田养鸭,施用商品有机肥,施用的杀虫剂,有50亩甚至不打药。”
今年,蒙世干带领种粮户启动了播种机器。在全自动智能育秧中心,一块块秧盘整齐放置,每天机器定时启动以保温保湿。清明前后,秧苗将被运送至田里,由机器统一插秧。
蒙世干介绍,上半年合作社预计种粮900多亩,晶两优华占、柳优香和H两优991三个优质稻品种计划种植400亩。“稻种经过精心挑选并小范围试验,抗病虫害、抗倒伏性是重要考量。每亩的用种量是4到6斤,目标在于优质、稳产、高产。”
春暖花开,在江西宜春市袁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有机绿色蔬果惹人喜爱。这里的产品直接连接到大型超市蔬菜专柜,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多个欧盟供不应求。
“经营户多而散,种植规模小,没有统一标准,影响市场认可优质农产品。”宜春市袁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军生说,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把农业龙头企业纳入园区,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大户租赁建设基地,实现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