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用户在首次购买时购买了国内产品,在二次购买时却转向了国外产品。因此,国内企业对国外产品的替代性应存高度警惕,加强学习外资产品的高端技术与质量。
●出口的下滑,折射出的是国内企业的生存困境。内忧外困之下,出口业务自然会受到波及。
●做零部件领域的国际市场可以是我们一些企业主攻的方向,通过进入国外企业严苛的供应体系,不断提升我们的零部件发展水平。
●尽管国际化是国内企业特别是有志于做大做强的企业一定要做的,但是也不能过于心急,走好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更为关键。对于企业来说,稳住大本营是发展的前提。
近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网站公布了去年中国农机工业出口数据。文中引用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农机工业进出口总额110.87亿美元,同比下降10.90%,增速低于机械行业。2016年农机工业出口88.09亿美元,同比下降13.37%;进口22.78亿美元,同比增长0.13%。
农机出口下滑十几个百分点,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正如协会文章说的“生硬的数字透露出了浓浓的寒意”。实际上,从这个数字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以下几点:
一是国内农机工业的创新力仍然不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十多年来,我国的农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很多企业的销售额也飞跃上涨,但是技术研发实力与产品质量却没有同步跳跃提升。尽管近年来我国一些龙头企业特别是一拖、五征、中联、雷沃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力,但是冷静地看,我国农机企业的整体技术与质量水平还没有取得非常值得自豪的业绩。以拖拉机传动技术为例,目前我国的拖拉机技术仍停留在机械换挡阶段,近些年动力换挡技术被一些龙头企业采用,但总体上还不能称得上非常成熟。同时,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机工业领域却没有出现几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针对发达市场的出口业务,也没有取得有效突破。在发达从事农业作业的用户那儿,我国的农机产品还给人以三流及以下品牌的印象。
二是国内企业出口业务在国外打价格战的现状没有得到改观。由于国内农机产品品牌溢价能力低、附加值低,很多时候是以低价打天下,或者说靠性价比说话,却不是靠高质量、靠品牌去竞争。中国企业在出口业务方面、在并购国外企业方面缺乏协调机制。很多企业只要能拿下业务,互相之间竞相杀价、竞相诋毁其他国内参与方之能事,甚至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别忘了,价格是品牌的体现,低价竞争的结果自然是中国农机企业的出口业务挣不了几个钱,同时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也得不到有效提振。
三是让我们看到国内农机工企业在内销不振的同时,出口业务与国内市场业务一样同步共振--走低。数据显示,2016年农机工业出口出口增速-13.37%不仅低于机械工业-3.6%的增速,也低于农机工业出口额2015年-3.76%的增长、2014年12.68%的增长、2013年7.08%的增长。实际上,这并不感到奇怪。出口的下滑,折射出的是国内企业的生存困境,近年来,国内农机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的整体下滑增加了企业的生存与盈利压力。内忧外困之下,出口业务自然会受到波及。
此外,从上面的数据看,2016年农机工业出口88.09亿美元,同比下降13.37%;进口22.78亿美元,同比增长0.13%。一降一增,尽管进口增长的数字较小,但是我们却不可忽视背后的意味,反映出国内用户对国外高端产品的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有东北的用户告诉老朱,一些用户在首次购买时购买了国内产品,在二次购买时却转向了国外产品。因此,国内企业对国外产品的替代性应存高度警惕,加强学习外资产品的高端技术与质量。
另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行业骨干企业出口大中马力拖拉机16581多台,同比下滑了12.54%。出口的轮式拖拉机从25马力到200马力,其中30—40马力段的中拖出口数量最多,占到27.14%,100马力以上大拖出口数量仅占8.52%。雷沃重工、一拖集团、常州东风、山东时风等几家企业的出口额占了81.55%。这说明,国内拖拉机企业的出口集中度非常高,作为农机重要支撑板块的拖拉机事业也主要靠这些国内重量级企业支撑。
实际上,这个数据也折射出国内拖拉机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多年来,我国的拖拉机出口到发达主要是作为园林机械使用,国内拖拉机产品价格低,对于国外作业强度不是很大的园林机械用户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同时,国内的拖拉机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可靠性仍然较差,因此,要想上升到国外特别是发达农民用于农田作业的层面,尚需快马加鞭努力奋斗。
中国农机企业的出口业务同样亟须进行转型升级。首要的一点产品的升级与品牌的升级,构建强大的产品力和较强的品牌力。跟国内市场一样,没有过硬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形成美誉度,中国的农机产品就难以在国际上立足。东南亚水稻收获机市场已经给国内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过去,我国企业在东南亚履带水稻机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可近5年来随着日本久保田在泰国建厂,凭借其良好的产品表现,已经将中国产水稻机产品彻底赶出了泰国市场。
其次,中国农机企业的出口区域需要升级。与宏观经济走势脱不了干系的是,中国农机出口的下滑,与国际经济形势发展也息息相关。去年以来,一些欧美发达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断趋稳或回暖,但是中国农机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东南亚、中亚、独联体、非洲等区域,这类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仍然裹足不前,农业消费乏力,近年来有些国人企业的出口业务还是沾了援外项目的便宜。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的粮食出口冲击之下,很多第三农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影响了农机产品的进口与消费。
按农机工业协会人士的说法,在农机整体下滑的形势下,我国农机出口只有2个方面的亮点:一是部分外资企业中国工厂全球销售增长。2016年水稻插秧机出口15262台,久保田、井关、洋马三家在中国的工厂直接出口数量就占了38.78%。爱科常州工厂、道依茨法尔山东工厂增长也比较明显,马恒达悦达(盐城)拖拉机有限公司去年出口增长了43.70%。二是零部件出口不断增长。国内零部件企业制造能力的升级,提高了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比如出口德国的离合器及联轴器2016年就增长了32.99%。
实际上,在我老朱看来,农机工业出口这两个亮点中的点说得让国人如鲠在喉,让人羞赧脸上无光。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水稻插秧机出口基本是是靠在华外资企业支撑起来的。如果发布一下利润情况,估计这近四成的出口业务利润要比国内企业的超六成业务利润还要多得多。这一点,对国内企业可能更多的是刺激。第二个亮点,国内农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出口增长,这倒是一个较大的利好与鼓励。这一方面说明国内某些零部件产品质量得到了国外一些企业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做零部件领域的国际市场可以是我们一些企业主攻的方向,通过进入国外企业严苛的供应体系,不断提升我们的零部件发展水平。在主机方面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有距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零部件,最终达到我国农机产品整体技术与质量水平的提升。
中国农机工业出口额约占全行业总收入的13.44%,所占权重较小,农机工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还不高,农机工业协会专家认为,出口下降也影响到行业的增速和竞争实力,我们要坚持提升和参与国际农机市场的竞争。这一点,老朱非常赞同。放眼国外,像迪尔、爱科、凯斯纽荷兰这些跨国巨头的国际化程度之高就不用说了,笔者去过国外数家农机企业,像美国大平原,德国的格立莫、佩特库斯、雷肯这些细分市场的小巨人,国际化程度都非常高,有的甚至超过了本土市场。因此,这些企业的国际化知名度都非常高。
目前我们国内一些企业也在加大国际化的力度,不过,老朱提醒的是,与一些欧洲农机企业相比不同的是,我们的国内农机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目前整体消费仍然在不断提升之中,因此,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不要把本土市场丢掉了。尽管国际化是国内企业特别是有志于做大做强的企业一定要做的,但是也不能过于心急,走好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更为关键。对于企业来说,稳住大本营是发展的前提。
附:海关关于农机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出口统计。
植保机械出口185个和地区,出口额54606.64万美元,同比下降7.87%;
犁出口137个和地区,出口额1835.9万美元,同比下降9.05%;
圆盘耙出口80个和地区,出口额518.64万美元,同比增长26.73%;
播种机出口171个和地区,出口额1092.48万美元,同上年持平,其中谷物播种机主要销往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其他播种机主要销往欧美;马铃薯种植机出口50个和地区,出口额29.2万美元,同比下降17.56%;
联合收获机出口90个和地区,出口额20442.56万美元,同比增长11.33%,出口128342台,平均单价0.1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是印度尼西亚,累计出口8747台5574.61万美元,单台价格0.6376万美元;
棉花采摘机出口10个和地区,出口额2819.67万美元,同比增长101.53%;出口453台,平均单价6.22万美元,主要销往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塞拜疆;
水稻插秧机出口43个和地区,出口额3711.42万美元,同比增长13.23%,出口15262台,平均单价0.24万美元,印度尼西亚是水稻插秧机的出口国,2016年出口10354台,占出口总数的67.84%,其次是印度、韩国、伊朗;
手扶拖拉机出口110个和地区,出口额7107.31万美元,同比下降18.18%,出口85055台,平均单价0.084万美元,主要出口有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斯洛文尼亚;
轮式拖拉机出口160个和地区,出口额29985.89万美元,同比下降9.50%,出口40566台,平均单价0.74万美元,主要销往乌克兰、俄罗斯联邦、缅甸、埃及、蒙古;
联合收割机的零件出口99个和地区,出口额9052.26万美元,同上年持平。
与往年比,农机主要产品的出口大多出现下降。(数据来源: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文章来源:朱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