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一亩都不少 全都种上粮

   2017-03-27 浙江日报(杭州)4420
核心提示:春耕备耕季,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伟祥又忙乎开了。眼下,老杨的头等大事就是,让该种粮的地方都种上粮,避免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非粮化”问题。
    春耕备耕季,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伟祥又忙乎开了。眼下,老杨的头等大事就是,让该种粮的地方都种上粮,避免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非粮化”问题。
 
    以往这时候他都要一趟趟地往农民家里跑,反复跟农民唠叨,动员大户们多种粮。可说来也怪,杨伟祥今年却没到枫桥镇杜黄新村的任何一个农户家里去串门。他知道,那里的2000亩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里一准儿都会种粮的,“一亩都不会少”。
 
    老杨凭什么这么笃定?又是什么法子让“非粮化”在杜黄新村不再是个问题?记者日前带着问题来到了杜黄新村,一探究竟。
 
    整村流转,耕地连成片
 
    来到杜黄新村,只见上千亩的农田里,一台台插秧机正忙碌着。种下的秧苗,整齐划一,一望无垠。
 
    “解决 非粮化 ,我只用了一招——整村流转土地。”站在田畈上,杜黄新村村支书王海军颇为自豪地说,正是靠着这,他们村里2000亩地这几年都种上了粮食。
 
    别看王海军如今说得轻巧,当初他也曾因为村里土地抛荒的事儿,急得整宿整宿睡不着。
 
    杜黄新村是个大村,有2400多人,耕地却不过3000来亩。人多地少,种粮难有效益,于是有的村民去种经济作物,有的村民干脆把地一扔,进城务工去了。
 
    “好好的地,就放在那里晒太阳,都长出了杂草。你说心疼不心疼?”王海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村是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承担着保障全省粮食生产的重担。为此,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伟祥也没少往他们村跑。他和王海军反复合计,觉得问题还是在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上。两人想到了一起:要发展粮食生产,还得先把土地集中起来,发挥种粮的规模效应。
 
    在这之前,诸暨的种粮大户们大多都是自己找村民流转土地,这家一亩那家八分,要形成规模难度着实不小。有时候,因为大户不是本村人,村民觉得信不过,宁愿让地闲着也不流转;还有的虽是本村种粮大户,又因为与个别村民关系不融洽,难以成片流转土地。
 
    于是,王海军他们想到,由村集体出面,先把土地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再发包给种粮大户。2013年,王海军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曾想,有七八户村民对此不感冒。村民陈忠全说,别看他只有2亩地,可他就想自己种地,不想流转。
 
    王海军犯了难。他知道,别看反对的村民不多,可若是这几户的土地不流转,全村的土地就不能连片,机械化作业就难以开展。
 
    这时,有人给王海军支招:为那些想种地的村民调剂土地,让他们到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外的田去种。“这个主意好!”王海军眼前一亮。
 
    之后的一个月里,王海军和村干部几乎天天往这七八户村民家里跑。起先,有些村民依然并不答应。就拿陈忠全来说,他觉得调剂给自己的田距离他家比原先远了二里地,不方便!
 
    可架不住王海军他们天天来做思想工作。乡里乡亲的,真是抹不开面子。“陈忠全最后还是松了口,他也知道,村干部也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全村的利益!”算了,吃点亏就吃点亏吧!”
 
    村民得利,大户得安心
 
    如今,陈忠全越来越觉得,自己吃的这一点点小亏,值!
 
    原来这几年,因整村流转,土地连片成块,杜黄新村的土地越来越值钱,价格节节攀升。相较4年前,杜黄新村的土地流转费用从当初的一亩五六百元涨到了一亩1000多元,还曾达到过每亩1290元,比邻近的村要高不少。
 
    别看价高,杜黄新村的田却仍是大户们眼中的香饽饽。
 
    “我们种粮的,最担心流转协议不稳——好不容易把地养肥了,又被村民收了回去。”种粮大户詹宏法说,过去他们一家一户地流转土地,村民担心吃亏,一般只和他们签两三年的协议。“这还不算,村民有时还会突然变卦,明明签了三年的协议,才过了一年就要收回去!”
 
    现在,詹宏法的顾虑打消了:杜黄新村和村民签订的协议长达五年。“因为是村里和村民签的协议,我们也更放心,安心地好好培肥土地。”詹宏法说,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田地都是连片成块的,农机作业起来方便,成本也低。2016年,詹宏法的早稻亩产1100斤,晚稻亩产1000斤,产量比在别处高出许多。
 
    种粮大户积极性高,村民们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王海军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每亩多出400元来算,全村百姓一年在土地租金这一块上的收入就多了约80万元。“这些钱都是进了村民们的口袋,我们村集体可一分没留。”王海军说,村里只是负责把土地集中起来,由镇政府按“价高者得”的方式招标,转包给种粮大户。
 
    在流转土地之初,村干部就对村民作出承诺,村集体不会从土地流转中谋利。为此,村里在和村民们签订流转协议时,就注明了:土地流转每亩1000元,并且超出部分也全部归村民所有。
 
    今年,杜黄新村的土地流转费用是每亩1050元。虽说只是比协议价多了50元,可村民们都说,这个事情村干部做得“硬气”!
 
    公共服务,为大户托底
 
    距离杜黄新村签协议整村流转土地,已经过去四年了。眼看着,最初流转的那批土地明年就要到期,王海军说,他相信整村流转的模式会在杜黄新村延续下去。
 
    王海军的信心不是没来由的。原来,他一早便开始布局了:早在几年前,他就发觉,随着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机械化生产正成为粮食生产的关键。可同时,杜黄新村周边却缺乏大面积粮食生产必须的“三中心”,即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机械化生产公共服务中心。
 
    “而这些,都是单个种粮大户很难建起来的。”王海军说,先不说建这些设施资金投入大,单单土地指标这一项,就足以让许多大户望而却步。
 
    王海军在心里盘算:若是杜黄新村能建起“三中心”,再转租出去,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自然这一带的土地租金也会节节攀升。如此一来,“非粮化”将不再是问题。
 
    想到这里,王海军找到了杨伟祥,提出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可他们知道,即便是村里出面,要获批建设“三中心”,土地指标依然是一道大坎。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当得知王海军的设想后,当地相关负责人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三中心”高度支持。在他们的推动下,杜黄新村村集体的一块地获得了国土部门的批准,用于建设“三中心”。很快,村集体不仅建起了“三中心”,还购置了烘干机、插秧机等各类农机11台(套),共计投资200余万元。
 
    “有了这些中心,种粮大户们就可以安心来我们杜黄新村种粮了。”王海军说,这些机械和服务中心都归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租给需要的种粮大户和周边农户使用。“但是村集体并不从中谋利,即便向大户们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也只要能够覆盖机械本身的运行成本和折旧成本即可。”
 
    初春时节,春暖花开,王海军看着插满秧苗的农田,格外舒心。他说,作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所在村的村支书,这是他能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标签: 农机 市场 政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