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网站3月23日消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有关部署,2017年将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同时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
整体定调希望市场平稳
2017年将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由此可以看出,一是东北玉米价补分离还会持续,而且配合鼓励增加大豆种植、补贴资金向优势玉米产区集中,非优势区玉米生产调减是肯定的,预计3月末4月初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及玉米生产者补贴细则将公布;二是库存玉米销售从5月份开始,拍卖价格应该是顺价销售,但预计在此之前地方性政策粮食交易不会休止,且投放区域及成交规模将逐步扩大。
整体定调希望市场是平稳运行的,不会过度打压国内市场,但也不会接受投资炒作心态高涨带来的市场化改革失效。需要明确的是,现在不是粮不够用,而且当前国内玉米市场风险来自于贸易环节粮源的无序释放,这里说的“无序”主要鉴于持粮贸易商的投机赌涨心理以及一旦库存平价抛售造成的集中挤兑。同时,全球市场供应充裕,国内持续坚挺的玉米价格正面临来自国际低价谷物的威胁,为国内市场正在进行的阶段性供需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增添无谓的变数。
用粮企业采购转向国产
2016年受东北玉米临储制度取消撼动,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持续承压,用粮企业采购转向国产情况明显。2015/2016年度中国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较上一年度显著收窄,玉米、高粱、大麦及DDGS四类产品累计进口量约为2160.07万吨,较上一年度减 少31%。2016年,中国进口玉米316.7万吨,进口高粱、大麦分别为664.8万吨和500.5万吨,三者合计进口量1482万吨,同比降幅43%,其中高粱和大麦进口降幅尤为显著。
进入2016/2017年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国内玉米现货价格直接被打回9年前水平,进口谷物替代保持低位平稳状态,基本实现“堵进口”的目标。然而2016年受物流偏紧影响,10~11月国内玉米现货行情持续反弹,10月下旬开始,南方企业批量买船订购进口高粱、大麦;12月下旬开始,南方港口进口谷物小批量到货,广东港口进口高粱、大麦库存水平低位回升,进口谷物到货出现翘尾。
进口谷物替代欲卷土重来
伴随市场供给侧改革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预期热炒,进口谷物替代又欲卷土重来。据市场跟踪,鉴于企业预计未来国内优质玉米粮源偏紧将抬升现货底部,截至3月17日,国内已采购26船左右进口玉米、高粱及大麦,总量130万吨左右,东南沿海到港完税价玉米1680~1700元/吨、高粱1660~1680元/吨、大麦1550元/吨,其中18船、90万吨左右进口替代谷物将在4~6月份到达广东。
当前国产玉米广东主流成交价1680元/吨,进口美产玉米1600元/吨、美产高粱1640元/吨、澳洲大麦 1540元/吨。2月份玉米、高粱、大麦进口总量168.4万吨,环比增加20.7%。若以市场预期,国产玉米价格底部逐渐抬升,基差吸引进口持续,按照玉米、高粱、大麦月度进口约150万吨计算,全年替代谷物进口或与上年持平甚至略高,在配方相对成熟、成本控制目标的大背景下,进口持续到港无疑也会为港口价格持续反弹带来阻力。
合理把握销售时机与节奏
国内玉米市场化改革前提之一就是堵进口,目前北方港口玉米发运至广东港理论成本1700元/吨,与企业外购合同签单成本基本持平,而南北贸易仍处于倒挂状态,南方饲企内部库存相对充足,外部替代到港施压,而近期吉林省追加饲企补贴,更是基层粮源偏紧的反证,北方挺价境遇尴尬。市场化就是回归供需,未来销区定价将为主导,而销区进口替代即为玉米市场定价的关键参考。
等待不是错误,错误的是你在等待什么。留给贸易库存出清还有1个月时间,后期玉米大涨概率微乎其微,建议各市场主体合理把握销售时机。发改委指出,要继续稳步有序消化玉米库存,在2017年5月至东北地区新产玉米上市前安排库存玉米销售,按照不打压市场原则确定销售价格,并合理把握销售时机与节奏,促进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