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在2017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期间,行业协会领导、专家学者、农机生产企业代表等100余人齐聚郑州,在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主办的“玉米摘穗、籽粒、青饲收获机产品结构调整与协调发展研讨会”上,围绕玉米机收现状、玉米收获机发展方向、机遇与制约因素、产品结构调整等问题,展开研讨。
玉米机收仍是短板,多因素叠加致玉米收获机销量滑坡
在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的机收率一直是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玉米的机械化收获水平为64.18%,而小麦、水稻的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23%、86.21%。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兼机械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东兴说:“其实近几年玉米机收的提升速度已经算超乎寻常了,从2012年的42.47%提高到2015年的64.18%。只是不同区域间玉米机收水平差异很大,黑龙江、天津、北京等省市机收水平很高,上海、福建、浙江等省市则很低。”
正因为玉米机收是短板,前几年,国内玉米收获机行业的发展一直呈上涨趋势。然而中国农机化协会在展览会上发布的《2016中国农机化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产量有升有降,拖拉机和收获机等继续下降,据统计局统计,全年生产玉米收获机95033台,下降24.17%,背负式玉米机基本退出市场,饲料收获机械产量增长5.02%,玉米收获机等产品销量大幅下滑。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估计,“去年我国玉米收获机销售量下滑超过40%。”
“本来预计到了2016年玉米收获机市场会发生调整,但没想到下滑幅度如此大,其实在黑龙江、内蒙古等玉米主产区,对玉米收获机的市场需求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去年下滑明显。”宁学贵分析认为,这是几方面原因叠加放大的结果:“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了3000万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整,去年的补贴台数与2015年差别不大;为应对排放标准国二升国三,去年是消化国二标准玉米收获机库存的最后一年;玉米籽粒直收成为热点技术,一些企业跟不上市场变化,产品老化没有太多竞争力,逐渐退出了这一市场;玉米价格的持续低迷。
站在农机生产企业的角度,中联重机河南事业部营销总经理邵清波也分析了此中原因:玉米收获机补贴额度连年下滑,高技术产品得不到推广,导致整体玉米收获技术创新进展速度较慢;不同省份间农机购置补贴额度差异大,补贴资金下发方式不平衡,到了下半年补贴资金所剩无几,不利于玉米收获机补贴推广;新兴的籽粒收获、青贮收获缺乏产业标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统一和管理;机手对玉米机械产品的满意度维持较低水平,使企业在玉米收获方面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
籽粒直收是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4.269亿亩,增长到2015年的5.7178亿亩,10年增长了41.3%,但平均亩产只由355.1公斤增加到392.81公斤,没有太大变化。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指出,“美国玉米单产水平2005年就达到了650公斤,我国单产的2013年才401.08公斤,而且近些年差距越来越大。”张东兴和李少昆都认为,种植密度低和机收水平低是我国玉米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而籽粒直收是玉米机收今后必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这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李少昆说:“这几年玉米机械摘穗造成的损失和果穗堆放霉变问题比较严重,而籽粒直收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比机械摘穗节约成本。”美国1960年就全部实现了玉米机械收获,当时主要以机械摘穗为主;1980年全部实现了籽粒直收。张东兴认为,“我国玉米机收技术与发达相差三四十年。”目前,我国的籽粒直收主要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省区。“我估计籽粒直收目前只占玉米总面积的5%~6%。预计到‘十三五’末能发展到30%。”李少昆预测。
但张东兴和李少昆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发展籽粒直收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玉米品种特性、种植方式、收获机结构及性能等。我国玉米植株高大、穗位高且不整齐,生育期偏长、籽粒含水率偏高、苞叶厚而紧,品种不耐密、不抗倒伏,一旦倒伏会导致机收效率低,甚至无法机收。而籽粒直收对玉米品种的要求是:矮秆、早熟、耐密,中早熟、硬粒型品种,后期秸秆坚挺、抗倒伏,籽粒脱水快、苞叶疏松,结穗高度一致。另外,各地种植方式多样,种植行距不一,间作、套种尤其不利于机收作业。邵清波也表示,“区域间玉米种植模式、农艺存在较大差异,难以达到统一的机械化生产,为企业研发适应性较强的农机带来了难度和成本支出。”
李少昆通过观摩国内16个省区2011年~2016年的玉米籽粒直收,收集了2450个样本后发现,籽粒破碎率达8.5%。而籽粒破碎率国际平均水平为5%,美国为3%~4%。张东兴说:“目前我国各地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多在30%以上,尤其是黄淮海地区籽粒直收破碎率无法满足≤5%的要求。”李少昆指出,“玉米含水率在22%~23%时,籽粒直收效果,不过美国最开始也存在破碎率高、含水率高的问题。”
摘穗与籽粒直收将长期并存,青贮收获机需求将增加
张东兴表示,未来3~5年,将是国内籽粒收获机大的发展时期,农机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东北、西北的玉米产区,国外生产的籽粒直收机都可以使用。黄淮海地区由于玉米含水率高,目前没有特别适用的籽粒直收机型,国内农机企业应该瞄准黄淮海地区,是生产通用型收获机,换个割台以后,玉米、小麦都可以收。”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改装型玉米籽粒收获机,即在小麦收获机基础上改进加装了玉米割台后实现籽粒收获。在张东兴看来,由于其脱粒滚筒的特点,籽粒破碎率都在10%以上,“这种改装机只能是过渡性产品,农机企业要想清楚未来市场的方向和需求是什么。”
对此,邵清波的看法有所不同,“若非近年来粮食烘干机市场的高速发展和烘干机械的快速普及,玉米籽粒直收也不可能这么快速发展。籽粒直收是一个方向,但是机械摘穗和籽粒直收并存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改装机也会是一个中长期的存在。”他阐释说,“摘穗型玉米机能满足晾晒条件不足、烘干设备推广落后、低水分玉米品种推广较慢或中小地块等地区的玉米机收需求。未来将主要发展纵轴流籽粒机,但横轴流籽粒机也会在晾晒或烘干设备条件满足、低水分品种推广较好的地区得到一定的运用,作为过渡机型长期存在。”
据邵清波介绍,2016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约1390万亩,占玉米总面积的5%。“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会越来越大,今年有望超过2000万亩。将来我国玉米单产水平提高以后,种植面积稳定在4亿亩左右即可,剩下的1亿余亩种什么?青贮玉米的面积还会扩大。”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群也认为,欧美等畜牧业发达的,都大量种植青贮玉米,我国也将是这一发展趋势,不仅“镰刀弯”地区大规模种植青贮玉米,其他部分地区也在增加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这些都助推着青贮收获机械的发展。“总之,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加大,收获机需求就加大,但总种植面积和需求短期内无法与小麦、水稻、籽粒玉米收获机相比,仍为小众产品。”王泽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