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季度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生产总体稳定。
据11万农户种植意向数据调查显示:2017年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减少0.3%,小麦减少0.8%,玉米减少4.0%,大豆增长8.1%,棉花减少0.7%。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到84.8%。
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比6.9%的GDP增速高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跑赢GDP增速。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0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7,比上年同期缩小0.02。
毛盛勇认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发展空间很大。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加上党中央国务院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改革红利也将源源不断释放。中国经济从中长期来看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未来农业如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济民研究员认为,从目前发布的资料来看,我国农业优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其中有调优、调绿、调好三个亮点。
“调优”
农业生产必须与时俱进,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在确保“口粮、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大种植结构,推进种养加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供给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调绿”
目前我国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这里面涉及到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农业发展环境变化。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摒弃传统经营理念,着力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方式,需要我们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淘汰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产业与投入。
“调好”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调顺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我们着力发展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力求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和全链条升值。比如,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集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