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工作上需要高位推动、综合配套,为做亮地方特色农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条件。同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特殊性,要强调明确的发展战略性、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整体的有效性。
■秦中春
做亮地方特色农业要面向发扬“工匠精神”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是地方做亮特色优势农业,这需要眼光、长远考虑、突出特色、具有活力。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新常态下做亮地方特色农业非常具有挑战性,大思路是强调三大调整,突出“优产品”“绿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改革政策市场、要素、主体,具体内容非常复杂。
,这个农业发展需要面向,有竞争优势。现在的农产品市场环境是非常开放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已经逐步连为一体,在市场上各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没有稀缺的产品、只有相对稀缺的产品;没有的农产品、只有更好的农产品;没有生产者做不到的产品、只有生产者想不到的产品;不仅有产品本身因素的竞争,还有产品背后因素和相关因素的竞争。要面向,把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放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全球市场上进行研究谋划和合理定位,把特色优势做绝,主攻“三特”(产品特殊、产地特殊、文化特殊),实行错位竞争、组合营销、积累优势,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这个农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提升平台高度。现在的农产品市场运行是十分的,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很快,在市场上经营者会不断变化、交通条件会不断改善、信息技术会不断革新,要不断学习进步,把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放在一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谋划和合理定位,把特色优势的发展平台做大,统筹党政之力、市场之力和社会之力,实行创新发展、分工负责、共同发力,力争在科技进步中跟上时代步伐。
第三,这个农业发展需要面向未来,发扬“工匠精神”。现在的农产品市场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市场上消费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越来越严格,要着眼长远,把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放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市场上进行分析谋划和合理定位,把绿色发展做实,主打“三品”(品种好、品质优、品牌大),实行可持续发展、强调质量、提率,力争在未来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这个农业发展需要考虑现实、能解决问题。现实问题是特殊复杂的,解决问题需要人、财、物、技术、时间等稀缺资源,和地方政府只能在有限政府框架内牵头解决一些重大公共问题,其解决问题的程序一般比较复杂,农民和企业也是资源有限和能力有限的,只不过解决问题的程序相对简单。为了能有效解决问题,就要引入产权界定和保护,引入交易市场和服务,引入标准体系和纠纷解决机制等,让不能解决问题的可以、自愿和有偿退出,让能解决问题的可以、愿意和有偿进入,促进各个参加者平等交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促进稀缺资源合理流动,发挥市场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为做亮地方特色农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条件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工作上需要高位推动、综合配套,为做亮地方特色农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条件。作为整个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成部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要求,主要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绿色、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同时,与其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所不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特殊性,要强调明确的发展战略性、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整体的有效性。所谓发展战略性,是将建立良好的农业结构和布局作为政策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全球视野和主动作为,实行战略谋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实行有进有退,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去“有毒”产能,引领农业领域重大资源合理配置。所谓现实针对性,是将建立完整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作为政策目标,坚持产销衔接、科技创新和专业服务,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加强重点环节和领域攻关,实行创新驱动,去损耗库存、降综合成本,建立高水平供需平衡关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所谓整体的有效性,是将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和农业产业发展支持保护综合配套体系作为政策目标,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协调和措施配套,补产业短板、引金融扶持,实行综合改革、激发增长活力,建立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配套体系,提高农业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提升农村稀缺资源配置效率。
地方党委和政府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责任重大、任务光荣。为做亮地方特色农业,要推进党委统筹,加大政府服务,在谋划上有大思路、在政策上有大举措、在方法上有大平台、在工作上有大合唱,确保真正解决问题。
一是搭建有形之手,发挥党委和政府在领导协调重大稀缺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委领导,加大政府服务,各有关部门单位参与,成立高规格领导协调小组,突出牵线搭桥、规划引领、合理布局、解决重大公共问题,推动各地区、各单位、各环节合作分工,提升发展质量、形成发展合力。探索推动党委、政府和企业合作,秉持“先引前置后驱”原则,实行前呼后应。所谓“先引”,是党委政府拟定引导政策,在宏观层面上起好步、开好头,居前引导和统筹协调。所谓“前置”,是企业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直接靠前实施开发,公平参与竞争。所谓“后驱”,是政府在企业行动后对其按条件进行扶植、奖励或补贴、惩罚等。
二是用好无形之手,发挥农民和企业在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决定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农民和企业活力,引入新技术、新组织、新模式、新渠道、新平台、新媒体、新支撑,实行创新驱动。建立和健全涉农投资市场、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各种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市场,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搞活市场流通,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管,确保市场规范、运作和良性发展。
三是拓展社会之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促进行业联合的新机制。通过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分类分级标准、市场监督、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规则,形成一套严格的分析、评估和运作程序,为农民和企业行为划定框架和轨道,引导推动行业自律发展。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促进行业联合发展,建立内在可持续发展机制。做实绿色发展,避免急功近利,在开发与保护上实行统筹兼顾,坚决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