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京山县水稻机插秧即将走上康庄大道

   2017-05-03 中国农机新闻网5920
核心提示:京山县水稻机插秧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强力推动、大户示范带动,方能打破机插秧推广瓶颈,走上康庄大道。
    由于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以及双季稻机械化技术要求高,我国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尤其是机育秧机插秧水平很低。

    湖北省京山县,低山、丘陵、平原地貌兼而有之,可谓“七山一水两分田”,一个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85万亩。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京山县突破早、晚稻育插秧技术,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可供借鉴的水稻机插秧成功之路。机插秧面积由2005年的5000亩增加到2016年的73.5万亩,机插水平从2005年的0.6%提升到2016年的83%,跃居成为双季稻地区机插秧的“县”。春潮涌动的4月,正值早稻插秧季节,记者深入京山县水稻育插秧基层一线,探寻——

 

    难点

 

    三种育秧方式

 

    育秧是机插秧的关键,只有突破育秧瓶颈,推广机插秧才有足够动力。京山县因地制宜,从“房前屋后育秧”到“大棚、大田集中育秧”再到“工厂化流水线育秧”,稳打稳扎,“花开三朵”,并行不悖,一举突破了育秧环节。

 

    “房前屋后育秧”生命力顽强

 

    四月的京山乡村大地苍翠葱茏,绿意盎然,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一幅幅动人的春耕场景尽收眼底,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农民“房前屋后育秧”的景象。

 

    记者在曹武镇龚湾村村民邓如发家门口看到,在门前空地上,三四十平方米的秧苗长势旺盛,青翠欲滴。邓如发乐呵呵地说,他今年60多岁了,孩子都在城里打工,家里的农活儿就靠他一个人,“现在都是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并不复杂,六七年前县里的农机技术员上门服务,手把手教,很快就学会了,一人学会了,其他人就跟着学,不懂的时候给会的人打个招呼,马上就能找到窍门,自己育插秧,农忙时节孩子也不用回家,比起年轻时候,现在真是太轻松了,再也不用弯腰驼背手插秧了。”

 

    记者深入京山县曹武镇龚湾村、邓李村,钱场镇严李村、洪庙村和罗店镇大树村、麻城村,处处都能看到农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空场地育出的秧苗,嫩绿的秧苗随风轻舞,成为农户家门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仅单个农户,农机合作社对“房前屋后育秧”也欣然接受,用京山县力雄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实勇的话来形容就是“只要有机插秧,房前屋后育秧就会存在,不会消失”。

 

    刘实勇告诉记者:“房前屋后育出的秧苗,秧苗壮,根系发达,由于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遇上适宜的阳光、空气和雨露,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为此,虽然合作社需求的秧苗量大,但力雄农机合作社的秧苗超过一半仍然是露天育秧,原理和村民“房前屋后育秧”一样,只不过不是在自己家门口,而是在合作社后面的空地上育秧,面积大了许多。

 

    据京山县农机局副局长张忠新介绍,“房前屋后育秧”在机插秧推广的初期,对机插秧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这是京山县最早开展的传统人工育秧方式,农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空场地完全采用人工的方式育秧。这种方式成本低、方法简单易学、便于管理,适宜丘陵山区农户分散、小规模场所和有特定需求的农机合作社。

 

    “之所以十多年来,房前屋后育秧依然存在,这是由京山特殊的山区丘陵地貌决定的,很多田块都分散零碎,无法进行土地流转,不便于规模化作业,农民自己育秧,自己买一台手扶式插秧机就可以进行作业,这是农民自然选择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张忠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到京山县调研水稻机插秧时,对“扁担长、簸箕大的田也能搞机插”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能实现“扁担长、簸箕大”的田里也能搞机插,显然,农户最乐于接受的“房前屋后育秧”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棚、大田集中育秧方兴未艾

 

    随着机插秧在京山县的迅速铺开,仅靠“房前屋后育秧”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机插需求,于是,在京山县农机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大棚、大田育秧方式发展迅速,蔚然成风。

 

    记者在钱场镇严李村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育秧大棚在阳光的映射下,分外耀眼。走进大棚,绿油油的秧苗跃然而来,煞是喜人。而在不远处的大田里,迎风吹拂的秧苗更是葱茏茂盛。据介绍,严李村的这12栋钢架塑料大棚育秧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大田育秧面积1500平方米,已育秧32000多盘,可插大田1450亩。这些大棚、大田育秧都是农户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操作流程,采用软硬盘自发的集中育秧。

 

    “我今年36亩早稻田,采用大棚集中育秧后,全部用插秧机栽插,仅用两天时间就能插完,既省工省时,还节省了不少开支。”钱场镇荆条村9组村民钱艾苟高兴地说。

 

    雁门口镇是京山县双季稻产区,在郝巷村,村民将集中育秧大棚里的秧苗正移栽到大田,机械耕整的、运送秧苗的、机械插秧的,构织成一幅幅春耕农忙画卷。一个村民说,今年他没有进行大棚集中育秧,结果因管理不当,秧苗长势弱小,没有集中育秧大棚里的秧苗壮实,并表示明年一定参与大棚集中育秧。

 

    不仅农户自发进行大棚、大田育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更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集中育秧。京山县农机局局长钟华松说,农户在大棚或者大田集中育秧,采用人工或者机械流水线的方式育秧,优点是简单易学,便于集中管理,能防止“倒春寒”影响,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比较适应集中、规模化经营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但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建育秧大棚需要一定资金投入,这或许会影响部分农户的积极性。

 

    工厂化育秧逐渐担纲重任

 

    近年来,京山县早稻采用工厂化流水线育秧的方式倍受青睐,早稻育秧基本实现了工厂化、商品化。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起工厂化育秧的重要任务。

 

    记者在京山县罗店镇麻城村绿丰农机合作社看到,工厂化早稻育秧排列非常整齐,除了供自有水田插秧外,剩余的都是采用订单模式,为周边农户代育秧。通过规模化集中育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绿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清阳告诉记者:“现在人工成本太高了,老百姓传统方式,从育种到下田大概700块钱。我们现在实行工厂化育秧,规模化经营,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内,一亩田就降低了400元成本。”

 

    据介绍,工厂化培育秧苗的土不再是普通的农田土,而是一种黑褐色的人工土壤基质,这是秸秆粉碎后添加沼气渣、畜禽粪便等,发酵制成的改良育秧土。“以前有的合作社是用营养土育秧,营养土就是自己在田间配土,一个盘的秧,要8斤左右的土。近几年我们通过改进,采取基质育秧,不仅解决了取土困难的问题,也为秸秆也找到了出路。”

 

    记者在绿丰农机合作社正好碰到一个来订购秧苗的62岁农妇秦克珍。她告诉记者,她本来是自己育秧,但因为家里有事外出几天,阳光太剧烈,让秧苗枯萎死亡,只好到合作社来订购秧苗,“价格是其次,最主要看秧苗质量,打量一看工厂化培育的秧苗不错,绿油油的,很壮实,我打算订购。”

 

    京山县曹武镇东方农机合作社有两套工厂化育秧流水线,与其他合作社不同的是,这个合作社育秧的种子和壮秧营养剂大多由用户自己提供,合作社负责育秧操作,每盘收一元钱育秧作业费。“一套工厂化育秧流水线接近2万元,今年已经接到订单2000多亩,每亩田需要23-25盘秧苗,扣除人工等费用,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东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黄东方美滋滋地说。

 

    据介绍,今年京山县的早稻集中育秧率达70%,全县预计早稻机插13.8万亩,早稻机插率估计能达到93%左右。

 

    “种植环节长期是困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亟待技术革新与突破。机插秧技术实施中,育秧质量对插秧效果影响显著。如何结合地域生态条件以及种植制度,开展规范性适龄标秧培育,以提高秧龄弹性适应插秧机,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京山县在育秧环节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不仅有独特的房前屋后育秧模式,还有大棚、大田集中育秧和工厂化育秧,走出了京山独特的一条道路,而且这条道路是可以供山区丘陵地区推广机插秧借鉴的,这个标杆意义非常大。”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组组长廖庆喜告诉记者。

 

    焦点

 

    通过农业普查数据,京山全县插秧机近万台。插秧机的保有量充分证明,京山83%的机插水平是实打实的,没有水分。

 

京山县插秧机近万台

 

    育秧是机插秧的重点和难点,一旦啃下这个“硬骨头”,机插秧的水平自然“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作为承担机插技术实施的载体,选择适宜的插秧机也是关键。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通过在农机购置补贴系统中的数据,京山县插秧机的数量达到6500台,居全省位。由于一些农户购机没有通过补贴系统,实际数量远超6500台,据全省农业大普查的调查数据,达到近万台。

 

    记者走访很多农民,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手扶式插秧机。“如果说家电是生活必需品,那在我们京山,插秧机就是生产的必需品,我家里就靠我一个人干活,还有两台手扶式插秧机呢。”罗店镇刘港村村民刘子光说。

 

    罗店镇农机站站长张明波告诉记者:“镇里有66个村,2007年只有3台插秧机,现在插秧机基本成了家里的标配,有的村民家里孩子婚嫁,插秧机也被作为陪嫁品。”

 

    京山县农机局局长钟华松说,为把插秧机迅速推开,京山县做到了“五个保障”:一是确保新购插秧机优先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二是确保每个购机户无偿得到农机部门的全程技术指导;三是确保每台机具得到优质的售后服务;四是确保育秧机具补贴资金按政策到位;五是确保每台插秧机都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包联服务。

 

    让记者惊叹的是,在京山县的每个摩托车维修点,维修工都能非常熟练地修理插秧机。“在京山开修理店,如果不会修理插秧机,那会是一个笑话。”一个修理工笑着说。

 

    闪光点


    机插秧推广三大“法宝”

 

    政府高度重视是京山机插秧能够普遍推广的个法宝。十多年来,京山县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农机化工作会议,要求县财政拿专款用于发展机插秧。2009年-2012年,在京山县机插秧推广发展的关键时期,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户进行累加补贴,除享受补贴外,县财政每台又补贴500元。对购置插秧机3台以上和全年完成机插秧面积1000亩以上的农机作业组织或农机大户给予3000元奖励。

 

    广开机插秧演示会、农机部门强力推进是京山县机插秧取得成功的第二个法宝。据京山县农机局局长钟华松介绍,为大力推进机插秧工作,县里下了大力气,分三个层次推进。一是重点推进。在基础较好的地方经常召开现场演示会,让农民重点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周边。2005年起,在条件较好的钱场镇荆条村、曹武镇曹场村重点推广水稻机插秧,到2011年,这两个村水稻机插率达95%,带动周边6个镇的机插秧工作。二是沿路推进。以皂当线(东起曹武,西至孙桥)、京宋线(新市至宋河)、应随线(罗店至坪坝)、汉宜线(钱场至雁门)沿路推广水稻机插,示范线达到连片成线。三是整镇整村推进。在钱场、雁门口、孙桥、永兴、曹武、罗店等12个镇实施“整镇推进”和“整村推进”工程,重点镇、村机插面积已达70多万亩,转移劳动力15万多人次。

 

    万事开头难,在示范、推广机插秧初期,京山县也面临诸如农户不接受、育秧不理想、插秧机质量不过关等问题。京山县农机局副局长张忠新向记者讲述了两个故事,非常有代表性。

 

    2005年,罗店镇马岭村一个村民看了机插秧现场演示会后,非常高兴,当即买了一台插秧机回去。没想到,光在育秧环节就失败了两次,先是育秧土的酸碱度没掌握好,然后是育秧后打药药剂过量,造成秧苗死亡。这个时候,他心里非常着急,老婆也对他热潮冷讽:“买啥不好,花那么多钱买一堆废铁回来。”两人一气之下,还赌气离了婚。县里和乡镇上的农机技术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马上门对他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他育秧,一年后,这个村民终于育秧成功。当他推着插秧机在田里作业时,很多人都非常羡慕,他为此还当上了村里的技术能手。他老婆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当初因为插秧机离婚,现在又通过插秧机让两人感情升温,又复婚了。

 

    2006年,钱场镇一个村民准备搞机插秧时,老婆却和他唱起了“反调”:“多年来都是手工插秧,你这台机器能管用?别让咱家没饭吃!”为此,他们夫妻两人“分道扬镳”,你干你的机插秧,我用我的手插秧。没想到,当年收获后测量,机插秧每亩竟然增产了30多公斤,一向强势的老婆这回服气了:“行,咱家今后就搞机插秧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张忠新说,通过“示范推进、重点推进、整村推进”三个步骤推广机插秧,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我们经常把农民请来,让他们看机插作业效果,农户慢慢也就形成了传帮带的习惯,会主动告诉邻居和朋友该怎样育插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农机大户和农村能人的示范带动推广机插秧,是京山机插秧推广的第三个“法宝”。京山县永兴镇农机大户刘若峥是全县个购买插秧机的用户。记者眼前的刘若峥,皮肤黝黑,戴黑框眼睛,眼神中透着聪慧,像个“有知识的农民”。他告诉记者,2004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到京山包地,当看到县里农机部门举办的机插秧现场演示会后,非常高兴,很快购买了一台插秧机。聪明好学的刘若峥很快成为机插秧大户,迅速带动了周边村民。

 

    2005年春耕大忙,当永兴镇杨泉村村民韩志远正为自己十多亩水田插秧愁容满面的时候,刘若峥来到了他们的面前,他慷慨承诺,为韩志远机整、育秧、机插水稻5亩,不收取任何费用,并保证产量。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收获时节,细心的韩志远惊奇地发现,当时机插时看起来不起眼的秧苗,收获后每亩竟增产147斤。尝到了甜头的老韩,过年早早把刘若峥接到家里吃年饭,并与他签订了长期的机插作业合同。此事一传开,永兴全镇机插面积迅猛增加,2008年3月,刘若峥和几个大户商议成立了京山县峥嵘农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永兴镇2008年机插秧面积达到8000余亩,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由此,刘若峥多次被农业部授予“粮食生产大户”,荣誉贴满了合作社办公室的一整面墙。

 

    京山县钱场镇深沟村村民曾令龙,2005年购买了两台插秧机,2006年组建了一个拥有40台插秧机的机械插秧公司,为当地及周边县市农机进行作业,当年收入就达到7万元。这些农机大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示范带动,让机插秧在京山县呈现燎原之势。

 

    在采访过程中,让记者感受颇深的是,京山县机插秧水平之所以能够从2005年的0.6%提升到2016年的83%,京山县农机部门、各乡镇农机站工作人员的实干精神当记头功。京山县农机局局长钟华松、副局长张忠新等人都是实干型的技术专家,正是因为他们认准了机插秧,找准了发力点,付出了大量心血,京山县的机插秧方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特色、创新之路,从而有了“标杆”的意义。

 

    京山县水稻机插秧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强力推动、大户示范带动,方能打破机插秧推广瓶颈,走上康庄大道。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