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这个名头是虚的,真正挑头创办合作社,并把它发展壮大的,是我们家这小子。”纪士中笑着说。这个位于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西贝河村的合作社,总资产已达1900万元,入股社员102人,入股资金264.5万元。
当初,儿子却是被父亲硬生生叫回来种地的。从回来的那天起,父子俩可没少吵架。
次较量——
要温饱还是要创业
“上世纪90年代,老纪家在俺们村里也是有点实力的。”村民王友良这么评价纪士中。
从1993年开始,老纪就开始做粮食烘干的买卖,“虽然挣钱不多,但是温饱肯定没问题。”
家里种地、做买卖都需要人。2000年,正在读书的纪明被父亲拉了回来。
打那起,父子俩一起早出晚归、走街串巷、收粮食做烘干。
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农民有了“结社”的自由和权利。纪明从电视上看到隔壁的张庄创办农业合作社的消息,坐不住了,“人家能干,咱们为啥不能干?”
当他把想法告诉父亲时,却遭到当头一棒。“搞合作社得投多少钱,村民要是入股,经营不好,你拿啥还人家。”上世纪80年代,老纪曾在村里组织过一个建筑队,可到了年底,开发商溜之大吉,没拿到工资的村民一直在他家坐到大年三十——这段回忆,老纪心有余悸。
纪明没有放弃,第二天他谎称身体不舒服,趁着父亲出门,他摸起自行车就往张庄骑去,弄清了创办合作社的所有程序。
“办合作社至少要有5个人,我就把几个同学拉了进来,”然而同学们仍有顾虑,小纪就私下承诺:“挣了一起分,赔了一人担。”
接连几天,纪明都抱病在家。老纪起疑了,“这小子老不跟我出门,看着也不像生病的样子,肯定有猫腻。”
一天中午,老纪提前回了家,一进家门就看到儿子和同学正在商讨合作社的事情,老纪立马火了,一把掀翻了桌子:“就凭你们几个臭小子还想挣大钱?”
纪明觉得,都有政策了,自己的路子是对的。“我们只好到同学家去开会,然而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纪明回忆道,当初跑了农信社,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后,还差5万多块。
东拼西凑后,铁岭纪泰米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这本来是个高兴的事,可老纪知道后,硬是半年没跟儿子说一句话。
第二次较量——
用人力还是用机械
嘴虽硬,可老纪还是心疼儿子的。“这小子整了500多亩地,不给他帮忙,不知道要忙到啥时候。”
可想帮忙的老纪,也只能干着急。眼瞅着到了春播的时候,纪明没有一丁点动静。
老纪急坏了,他赶忙跑到镇里,准备找几十个人来帮儿子种地。等他联系好了人,回家一看,儿子这边的拖拉机、插秧机已经到了位。
老纪气不打一处来:“种了一辈子水稻,咱都是人工插秧,你买这些机器要花好多万,还要加油,花的钱都不是小数目。你这找银行借的钱,担着大家伙的信任,万一还不上咋办?”
纪明不解释,只顾捣鼓机器。
过了两天,老纪到了水田地里一看,200亩水稻已经种完了,且间距均匀,深度合适,老纪心里有点佩服。“以前,为了种完家里的20亩责任田,我得4点钟起来,带点饭出门,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啊。”
没过了几天,一台新机器又被送到了家里。
“这是免耕播种机,以后种玉米,再也不用先清理上一年的秸秆,然后耕地、再耙地施肥了,这台机器一下子就能完成。”纪明想说服父亲。
“啥,种地不用耕田?净瞎说,别被忽悠了。”老纪直摇头。
一个觉得农机作业省心省力,一个觉得花了大钱穷折腾,谁也不妥协。
纪明看好机械化作业,捣鼓起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因为他观察到,东北农村每户农家都有几十亩土地,但是绝大多数还是靠人工劳作,而县农机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有优厚的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农业进行机械化生产。
合作社成立了,老纪却在儿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花了几万块就把拖拉机给买了回来。本以为自己捡便宜,儿子却并不买账。
“你买的这机子不行,马力小不说,还没有名气,都不知从哪组装来的。”纪明觉得,父亲的老思想跟不上时代了。
“那你别管,这机子能用就行,而且还便宜!”老纪一脸不高兴。
第二天,儿子硬是把拖拉机给退了回去,赔了经销商好几千块,然后开着一台28万元的拖拉机回了家。
第三次较量——
靠经验还是靠科技
整地、播种、收获,说起种玉米,老纪有的是经验。
可儿子并不理会老纪,埋头挖了一袋子土,直奔沈阳。
原来,纪明去了省农科院,请专家化验土壤样本,然后根据土壤类型、栽种作物来给土地“配餐”。纪明还从县种子公司高价购买了新型玉米种子。
“净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样,多花这些钱,多可惜。”埋怨归埋怨,该干的活该帮的忙,老纪也没闲着。
在种玉米的时候,老纪一直跟在机器后面,用手挖开泥土,当看到里面的种子和化肥,老纪暗自佩服。
没过多久,纪明又捣鼓起塑料薄膜、细水管来,带着工人一忙就是好几天。
“种地就是面朝黄土、看天吃饭,遇上下雨咱就多收点,这小子花这么多钱弄了这些新鲜玩意,能赚回来吗?”
转眼到了秋天,老纪家的水稻亩产达到了1200斤,玉米达到1500斤,除了各种机械设备的开支,过年入股的人还有几千元的分红。
老纪笑了:“俺们种水稻,好年景也不到1000斤,苞米也就能收800斤,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2007年,纪明成立了铁岭水稻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当天晚上,父子俩喝醉了。也是在这一年,又有50多名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也扩大到了玉米、花生等作物的全程种植。
在花钱这事上,父子俩的争吵就没停过。
2013年,看到临近彰武县农民因为土地干旱导致减产,然而却获得了保险补偿,纪明到保险公司打听了一下,又有相关的土地保险政策,于是纪明给玉米地买了保险,看到好几万块钱打给了保险公司,老纪火了:“种地还上啥保险,这又不是买车,就知道乱花钱!”
就在2014年,辽宁遭遇了60多年未见的旱灾,玉米大面积减产,老纪家却获得了赔偿,弥补了损失。“是真不如儿子了。”这一回,老纪终于承认了。
第四次较量——
讲人情还是讲质量
纪明闲不住,想将粮食仓储做大,买来了日烘干玉米300吨的烘干机,成立了粮食回收加工服务部。
烘干机投入使用后,纪明却并不满意。他嫌买回来的烘干机效率有些低,完不成每天的任务。于是,纪明拿来图纸,自己查资料准备对机器进行改装。
回家看到满地的零件,父亲火冒三丈:“刚买回的机器好端端的给拆了,难道厂家的机器还不如你改的好?”
在纪明和工人的努力下,3天后,烘干机改装好了,每天能处理玉米400多吨。老纪有点不好意思。
日子好起来了,父子俩的争吵还是没少。
2016年秋天,村民王大爷家要卖水稻,可纪明看后认为质量较差,不愿意收。王大爷找到老纪,想通融一下。
“都在一个村住着,你就给他收下,种田都不易。”老纪有些命令的口气。
“俺们现在跟人家大公司合作,人家看中的就是质量,这么做不是要砸招牌吗?”纪明也火了。
最终,老纪妥协了。如今,老纪的合作社与中粮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帮助该集团收购玉米、水稻等粮食,同时还建立了标准化的储粮库,作为中粮集团的粮食储备基地。粮食种植、良种培育、机械化收割、优质粮存储。老纪的合作社已经在当地有了名气。合作社已发展到拥有玉米种植土地1.2万亩,水稻3000亩,2016年给社员分红46万多元。
“今年,我还打算盖一栋现代化的办公楼,买几台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同时引进一些经济作物,让种植结构更加多样化。”纪明告诉记者。
老纪则把记者拉到一边,“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让这小子给收拾服了。”
纪明也告诉记者,自己准备报一下成人自考,利用业余时间学学农业知识,“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记者刘洪超)
新型农民向我们走来
老纪小纪之争,说到底,是“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之争。
牛耕田,人割禾,弯腰弓背几千年,这是老纪的经验;不用铲,不用蹚,科学种田省时间,这是小纪的实践。显然,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纪的一些经验已经落伍,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还得是小纪这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而新农民“如何种地”的先进理念,靠的是学习培养。一方面,可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一批乡村有志青年;另一方面,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企业培训主体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对现有农村能人因材施教、培训升级。
“有人种地、学会种地”还不够,还要让人能“安心种地”。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补上道路、电力、水利以及文化、卫生等设施短板;其次,盘活农村“沉睡资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第三,建立适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体系,让钱能流到农村。
人才诚可贵,环境价更高。只有为新农民创造更好的务农环境,才有其施展抱负的空间。(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