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清晨5点,柔和的晨光唤醒了山里的虫鸟,也照亮了振安区汤山城镇榆树林村村民王世军家的大瓦房。为了不影响还在睡梦中的两个女儿,王世军蹑手蹑脚地起身穿衣洗漱,然后径直走向停在院子里的拖拉机,为即将和他“出征”的伙伴做个的体检——清理机器上的淤泥、查看是否有螺丝松动,检查油箱、水箱……匆匆吃完妻子备好的早饭,王世军驾驶着拖拉机开启了他一天的科技种田征途。
近一个月来,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王世军家中上演。眼下正值春耕播种时节,也是农机手耕耘收获的季节。“从4月初就开始忙着在玉米地灭扎、旋耕,昨天刚刚结束,现在又轮到水田了。”瘦小黝黑的王世军边说,边抬腿跃上拖拉机,按下启动按钮,转动钥匙,驾驶着装备旋耕机的拖拉机缓缓地驶入水田。
早在10年前,王世军就瞄准了农机化经营行业。当时,许多村民还在用牲口犁地,王世军已经潇洒地驾驶着手扶拖拉机穿梭在田间地头,为村民提供农机化服务。2015年,随着农用机械的快速更新换代,尝到农机化经营服务甜头的王世军大胆地筹集了18万元,购买了两台大马力拖拉机以及旋耕机、翻转犁等配套农用器具,在全村开展耕地、整地等机械化作业服务。
“今年春天雨水多,土质粘,耕起来有点费劲。”耕完一块水田的王世军从驾驶室里跳下来,他的头上、衣服上溅了不少泥点和秸秆屑。“坐久了,腰和颈椎受不了,得下来溜达溜达。”王世军说,开农用机一定要瞅准地形、调整好方向,高频率的低头、回头,使得他的腰部、颈椎都落下病根。
谈话间,一位村民走了过来,“世军,啥时候给我家耕啊?”“别着急,一家一家来,晚上我去认认地,争取明天给你家耕。”说罢,王世军再次爬上拖拉机,加大马力穿过田埂来到旁边的一块水田,拖拉机继续灵活地扭动着庞大的身躯,马达声、碎土声夹杂在一起,响彻整个田野。
中午12点35分,王世军从驾驶室里出来,随手拿起已经被太阳晒得温热的水瓶,咕咚咕咚连喝了几口,“俺们吃饭没有固定的时间,通常是把一户的活儿干完才抽空回家吃饭。”午间驾驶室温度很高,坐进去就像进了蒸笼,拖拉机跑起来后又泥土四溅,开窗、关窗都受罪,王世军不时用衣袖擦擦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从干活儿的水田到王世军家,往返需要约20分钟,而他只给自己留了一小时的吃饭时间。“这段时间,他干活累得啥也不想吃。”王世军妻子的话里满是对丈夫的心疼。
囫囵吞枣地吃完了午饭后,王世军又开始为拖拉机备好下午要用的柴油。“这拖拉机一天就要喝掉七八百块钱的油。”王世军算起了花销账,一亩水田的耕地价格是80元,每天最多能耕30亩地,挣的钱有三分之一花在了油上。“不过对俺们这样靠种地养家的农村人来说,能挣这些钱已经知足了。”王世军笑着说。
到下午5点钟,王世军当天已经工作了近11个小时,为4户村民翻耕了水田20余亩。“今晚又得贪黑了。”王世军粗略地算了下,还有近10亩的水田没有耕完。“季节性的活儿就是这样,村民不能等,必须加班加点地干。”采访结束时,王世军告诉记者,他一年中最忙碌的就是春耕和收获季节,不过为了家人,再苦再累他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