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盛泰的农机手正在进行深松深翻作业。这是一种保护性耕作,不仅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还可以直接播种,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起垄、镇压了。
这是太平凯地的高科技智能化玻璃温室,添加稻种、铺土、浇水……育秧流水线每小时可育秧1200盘,满30天就可以机械化插秧,比人工插秧时间提前7天至10天。
编者按
省工商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累计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655户,同比增长68.9%,出资总额已达59.9亿元,同比增长69.9%。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近年来,我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但与大多数地区一样,农业发展中的种种“痛点”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比如,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等等。这些“痛点”制约着我省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关专家指出,现在农业改革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提高农业的竞争力,要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无疑,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痛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为此,本报推出“聚焦专业合作社看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报道,采访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资本激增的背后发生的新闻故事。
词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网上交易等服务。
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引子
4月18日,在盘锦市盘山县太平镇张家村,村民郑国彬正在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太平凯地”)的育苗基地做水稻育秧苗工作。他是合作社的常年劳动力,自家的土地今年已流转到合作社里,算是土地入股。
“流转水田每亩保底1150元,如果农机合作社今年效益好,赚了,还会给我们这些入股的农户二次分红。”郑国彬高兴地说。
五六年前,像郑国彬这样的农户,都是自己种地,只是在农忙时雇农机代耕代作,现在已连续多年都将土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
今年,太平镇张家村已有280户农民入股太平凯地。
而太平凯地呢,除了继续提供代耕代种的服务外,还通过流转土地直接种田了。今年,他们流转了近700公顷水田。
将农民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到农机合作社集中种植,我省其他地区也有尝试,开始显现集中规模经营的效益,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家一户种地越来越没有前途农民个人不愿意种地了农机合作社成了“接盘者”
4月中旬,春耕时节,在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的旱田边,由拖拉机牵引的旋耕机已大多完成耕耙作业,笔直整齐的地垄让人看着都舒服。
在一些已经旋耕完的田间,间或还能看到零星拉着多组镇压器机械的拖拉机,奔忙于田间对农田镇压保墒。今年春天持续50天左右无有效降水,旱田春播还在等待有效降雨的到来。
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像祖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了。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深有感慨地说:“现在,农村种地主力是60岁左右的男人和留守妇女,人们习惯地称为‘60’‘38’。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一年再怎么着也能挣到两三万元,如果他们在家种玉米,一年自己投入的劳动不计报酬,按去年到现在的玉米市场价格一斤只有五毛钱来算,一亩地产1400多斤玉米,那些种子、化肥成本较高的农户都赔钱。”
赵玉国讲出了农民不愿自己种地的原因和期盼,他告诉记者,张庄村靠近铁岭新城,整村的土地已流转到农机合作社手里了,邻近村的农户,有的将土地流转了,有的将土地交给农机合作社来代耕代种。
赵玉国进一步分析,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流转费进账,还有闲余时间出外打工;那些没有流转土地,选择让农机合作社代耕代种的农户,也可以出外打工或干点别的活,谁还愿意自己种地啊!
赵玉国的一席话,也道出农民心中所想。
农机合作社都是本村或邻村人创办的,知根知底,有事好商量,把土地流转给他们方便又放心。
从这方面讲,农机合作社还真接地气呢!
在盘山县,农机合作社真接地气这事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郑国彬等村民自己不愿意种地后,曾将土地流转给来盘锦种地的山东一家公司,不到两年,这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赔了钱之后就离开了,本地的太平凯地就成了“接盘侠”。
如今,张家村已经两年没有自己种田的农户了,他们或到城里打工赚外块,或到合作社上班挣工资。
“劝农民流转土地不是一件容易事,担心土地流失和没有收益是他们的顾虑。
“农民也是最实在的人,他们眼见到好处后,自然就愿意让我们代种或流转土地了。”太平凯地理事长郭凯说。
工厂化育苗质量好
农户和种粮大户不仅订购稻秧
还把插秧的活儿也交给农机合作社
郭凯是太平凯地的领办人,还是张家村的村支书。2007年,他与村里5个人合伙,最少的人出5万元,凑够资金50万元,买了3台拖拉机来给合作社133余公顷的水田旋耕地,同时也为农户代耕代作。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我省发展较好的农机合作社主要还是由种粮大户或农资经销大户以及村镇带头人等来创办的。农机合作社的创办经历大致相同:合作社自己已经拥有流转过来的部分土地,需要农机具,拥有农机具后,又为农户提供农机服务。
“刚买来拖拉机时,我们谁都不会开,就找来一个会开轿车的人来开。最初两年,农机服务费一亩地收农户二三十元。去除机具折旧费、雇机械手的人工费,在这片儿不赚钱,但合作社已流转来的土地必须得用农机具。”郭凯说。
随后几年,合作社又陆续吸引了一些手里有农机具的十多个人入股,建机具库房,流转土地搞水稻规模种植,卖水稻、大米赚来的钱再进行机具投入。同时,根据机具类别,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机合作社,与省财政也给予相应比例的资金补贴,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
当时,有的购机具补贴大概能占到机具价格的30%。
即使这样,一台大马力的拖拉机加配套机具至少需要几十万元,投资非常大。就是靠自己与扶持的滚动,这家合作社现在已经有300多个社员,拥有大型拖拉机、插秧机、催芽设备、收割机、挖掘机、灭茬起浆机等300多台(套),固定资产达到了2048万元。
“传统的水稻育苗方式无法满足大规模种植的需要,我们就率先搞机械化工厂育苗。刚开始,因为苗出不齐,农民也不相信我们。后来,出苗率达到了90%,他们抢着要我们的苗。”郭凯说。
看到太平凯地工厂化育苗质量好,很多农户和种粮大户不仅下了育苗订单,插秧的活儿也交给他们干。郭凯向记者介绍说,这几年,他们先后购买了4套大型催芽设备和30条育苗流水线设备,育苗能力成倍增长。合作社在机械化方面的良性发展,使得流转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
目前在盘锦,土地流转总量已占该市家庭联产承包土地面积的一半左右,这与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机械化的发展又多是靠太平凯地等100多家农机合作社来助推。
从上千户农民手里
流转来2000多公顷土地
18名农机手管理得妥妥帖帖
在郑国彬的眼里,自己家曾种的水田算是“小田”,不足1公顷地。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稻种植需要更多的精力,田间的放水管理,从育秧至秋收,农户要全程投入劳动。“抛掉种子、化肥等成本,还不去除我这人工投入,折算下来,一亩地能赚1350元。我家14亩地,我一年就只能挣到不足两万元。”
而他流转土地入股至合作社,还常年在合作社打工,加上土地流转费,郑国彬年收入已经能达到4万元左右。今年,他还有望得到合作社赢利后的分红。
迟少国是铁岭县蔡牛镇南长沟沿村村民,他的种玉米经济账本中,则是如果自己种玉米,“每亩地的产量可达1400斤左右,按照去年年末至现在的粮价5毛钱1斤算,去除种子、农药、化肥等必要开销,每亩只有200多元的利润。我家共50多亩地,总共也只有1万元的赚头。”
种自己“小田”不但效益低下,更令郑国彬和迟少国们忧虑的是,收了粮还得四处找地方卖,市场行情也把握不准,一时半会儿卖不出去,还得考虑储存问题。
在记者跟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们的交谈中,他们几乎一致道出,农机规模经营“大田”的好处在于成本的降低。因为购买量大,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可以享受优惠价,机械化作业又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蔡牛镇张庄农机合作社,这种“统一”涉及方方面面。
赵玉国告诉记者,一家一户耕种是不出活儿的,推广玉米新品种时,难度极大。而当他带领农机合作社耕种流转土地和代耕代种土地时,现在一下子就能推广新品种玉米达到2000多公顷,亩产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张庄农机合作社已经是省级示范社,只有20多人,但却有18位农机手,管理着2000多公顷“大田”。
“玉米生长季,我们撒农药是用无人机来撒的,不但能够精准控制药量而且更省人工。我们还有测土配方机,精准对症给地补营养,缺钾就补钾、缺氮就补氮,不仅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而且促使玉米健康地生长,还起到了保护土质的作用。”合作社技术人员说。正是坚持机械化、科学化种田,合作社即使在2014年遭受到比较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特大丰收,并获利1800万元,为社员分红300万元,社员平均增收15%。
铁岭市农机局生产管理科科长李久余告诉记者,铁岭市旱田全程机械化率已达到84.4%,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400余家农机合作社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