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上的碰撞:农业保险,保成本还是保收益?
2014年台风“威马逊”给自家林地带来的重创,让广西福城镇村民杨晖记忆犹新,“那是北海市自1971年以来遇到的台风,但更令我没想到的是,1000元上的保险,保险公司赔了66万余元。尽管抵不上预期收益,但给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他说。
杨晖“劫后余生”的感叹,也代表了不少农民在保险保障范畴上的普遍想法。
“广西北海目前处于农业保险的起步阶段,大部分政策性险种是按照‘低保障、低收费、广覆盖’的原则,保障成本、恢复生产,并不保障预期收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北海分公司总经理杨建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北海地区农业保险种类涉及水稻、林木、甘蔗、生猪、能繁母猪、大蚝、对虾、马铃薯等,其中一些是范围内均可投保的险种,也有大蚝等是北海地区的特色。
杨建以甘蔗为例说道,甘蔗每年开春种植,11月份收获甘蔗榨糖,期间要经历7月份至9月份的台风期。每亩地正常的产量是8吨左右,如果遭遇台风,产量可能只有4到5吨。保险赔付的是农户种植过程中各类成本支出,对于未达到理想预期的收益并不在保险范围之内。帮助恢复生产与防止道德风险,是农业保险在设计时考量的主要因素。
“针对保费收取的流程,保险公司要与农户签订保险合同,待政府审核通过后,才能获得财政方面的拨款。以大蚝养殖为例,目前每亩保费是630元,可赔偿9000元。其中保费由农户出资20%,其余80%由自治区和县政府共同支付。”他说,由于不同地区的财政能力不同,也会影响农业保险的覆盖程度。
操作中的尴尬:真实投保诉求难确定条款设计非一家之事
“尽管我们是‘吃饭财政’,但在农业保险方面县里的投入力度不小。”合浦县财政局局长苏远辉对人民网记者说,2016年按照1500万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以县本级配资10%的标准,财政局拿出来150万元。但全年县里的三家保险公司共签下的农业保险约500万元,仅为预期保费的1/3,财政拨款为50万元。
为何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有业内人士坦言,农户的投保诉求不确定性很大,“你去摸底时,大家认为是好事愿意上保险;你去收保费时,有些人就动摇了。而保险公司与农户签订保险合同的金额,直接决定着政府拨款配资的情况。且预期投保规模,对于保险条款设计至关重要。”
以珍珠养殖为例,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南珠就是合浦县所产的珍珠。随着对南珠品牌的挖掘,合浦县正筹划扩大珍珠养殖,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是保险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
人保财险合浦县支公司经理夏光伟介绍说,首先是相关部门向保险公司提出产品需求;其次要与水产局等主管部门确定当年养殖规模,走访农户摸底投保诉求与心理赔偿额度;第三要与专业机构沟通计算每亩赔付额度;第四上报地方保险监管部门,等待批复。如果真实投保情况与摸底统计相差甚远,将给保险产品稳健运营带来不确定性。
“术业有专攻,农业保险条款设计是多方共同参与的结果,并非保险公司一家的事。”夏光伟表示,设计符合市场规律的保险条款,需要投保农户、产业研究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参与,而保险公司的专业是在风险定价。
亟待突破的瓶颈:保足保全是基础定损标准化是关键
一团乱麻找出线头,理顺农业保险的关键何在?上述业内人士认为,进一步提高财政农业保险保费比例,有助于农产品保足保全;要将保险意识从墙壁上写进农民心里,从“要我上保险”向“我要上保险”转变。
针对保足保全,杨建表示,如果区域内有15万亩的林地,只投保了5万亩,再按照比例将指标分派到村,一旦遭遇台风灾害,很难确定一个村的哪块地投了保险,容易发生相互扯皮的情况。“几年前,台风过后10亩林地的定损,我用了8个业务员算了10多天。树木高矮不同,折损程度各异,农户急切的心情能够理解,但定损工作量确实不小,还可能影响农户投保体验。”
他认为,在保足保全的基础上,通过定损标准化能够提高赔付效率、提升投保体验。“以大蚝为例,在保足保全的情况下,按照台风级别,11级台风每亩赔损100元、12级300元、13级1500元......17级以上赔损9000元,保险公司仅是抽查即可。”
“在提高定损标准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区域地理特点。就林木而言,虽然目前广西地区执行统一的保险费率与赔付标准,但沿海地区遭遇台风的损失较大,应在产品设计时针对不同地区应进行调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