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汉”名叫刘晓明,今年36岁,山西运城人,已连续8年来马屯村收麦。每到麦熟时节,洛城周边就会聚集大批像刘晓明这样的“逐麦人”,他们多为夫妻档,驾驶收割机穿梭在麦田中,被称为“铁麦客”夫妻。
40.6℃高温,夫妻俩坐在“蒸笼”般的驾驶舱里连续工作
离地1.5米的收割机驾驶舱三面都是玻璃,阳光一晒,就成了热气腾腾的“蒸笼”。虽然加装了空调,正头顶上还有一台风扇不停地扇,但刘晓明身上的短袖还是被汗水浸湿了,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流。风扇一侧的电子屏上,显示着此时驾驶舱内的温度:40.6℃。
别人割一亩地20多分钟,刘晓明夫妻俩却要40多分钟。刘晓明说,慢是为了低割,收割机过一遍,留下的麦茬儿都在10公分左右,这样的高度最方便种庄稼。
低割费机器,刀片要溜着地面,碰上钢管、铁丝,刀片就会被划伤。在每次收割前,段丽用测量器丈量麦田面积时,都会顺便清理一下田里的杂物,但杂物很难清干净,她就坐上收割机,刘晓明驾驶机器,她帮着看地面的杂物。
“天气预报说后天有雨,这几天我俩每天早上7点就到地里,中午不吃饭,割到晚上八九点再回去休息。”谈话间,刘晓明总是心疼地说,老婆辛苦——大热的天,车上车下跑,要防晒又担心不透气出湿疹,一整天都穿着春秋天的棉质长袖外套;换麦田时,还要跑在机器前引路,嗓子都喊哑了。
20余天,夫妻俩一路与麦收时令赛跑
麦农去开装麦卡车的间隙,段丽麻利地爬下收割机,躲到树荫下乘凉,驾驶座上的刘晓明也推开了驾驶舱一侧的车门——这是忙碌收割工作中,夫妻俩难得的休息时间。
山西运城距洛阳约200公里,收割机跑得慢,要在路上走两天多。上个月22日,刘晓明夫妻俩从家里出发,先到伊川县,那里山顶上的麦子熟得早,再一路顺着到新安县、孟津县。8年间,他俩就像候鸟一般,每年都走着相同的路线,一路与麦收时令赛跑。
每次出门收麦,刘晓明夫妻俩差不多要跟家里人分开20多天。出门的行李很简单,每人3身换洗衣服,一床薄被褥。收割机白天收麦,晚上1平方米大小的驾驶舱就成了俩人的临时住所,刘晓明睡驾驶座,段丽在驾驶舱的空地上铺上被褥,凑合一晚。
地方太小,刘晓明说,晚上腰疼都不敢翻身,怕吵醒老婆。
万余元收入,夫妻俩想留着给孩子上学用
看刘晓明夫妻俩麦割得细致,麦田边,不时有临村、临镇的麦农叫俩人去收麦。一路过来,总有生意找上门,夫妻俩格外高兴。忙时,夫妻俩每天能割六七十亩,每亩能收55元。不过,这么多天过去,夫妻俩只有万余元的收入。刘晓明笑着说,还不都是因为老婆心软,碰到家里困难的麦农,就不肯收钱。
这话不假,马屯村很多人都知道,前几天,夫妻俩才刚免费帮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割了麦。老人的3个女儿都嫁到了外地,心疼庄稼地,老人不肯离开,在自家的1亩多地上种了小麦。看老人一个人收麦太可怜,夫妻俩就开着收割机到地里帮忙,忙完还不肯收钱。
“看着可怜,能帮就帮一把吧。”段丽说,她和老公都在外打工,平时维持家用没问题。出来收麦是想赚点儿“外快”,给俩孩子攒点儿学费。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段丽:“明年还来吗?”“来,有麦就肯定来。”段丽说,洛阳就像他们夫妻俩的第二个家,一年到头不来一趟,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