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三:在不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不同观念不同,评价亦不同。
当一些大国特别是农业大国出现粮食短缺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特别关注。而一些发达则不同。例如日本,其粮食库存与消费比常年保持在15%以下(按我国粮食概念),粮食自给率仅为30%左右,也不存在粮食危机问题。但如果印度或中国,粮食库存与消费比降至17%以下,自给率降到了30%,那不仅对国内是个灾难,并将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灾难性影响。
另一些没有足够购买能力的和地区,出现粮食短缺时,也被认为是粮食出现问题,因为那是实实在在饥饿,儿童骨瘦如柴,人人面黄肌瘦,可能饿死人都是常事。但是同样问题发生在发达,情况就大不相同。
日本的粮食自给率虽然常年保持在30%左右,但由于日本具有充分的购买能力,每年在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粮食成为常态,国际间贸易供求关系几乎已经固定,使这个1亿多人口不算小的并未出现粮食问题,反而与一些粮食出口国形成长期的互利关系,在农产品(000061,股吧)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固的经济互补。
在过去10年里,日本谷物库存与消费比只有1年超过15%,基本稳定在13%~14%之间,日本谷物库存量基本上维持在500万吨左右。由于日本谷物自给率常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进口量巨大,常年谷物进口为2500万吨左右。这样一个1.26亿人口的较大,却几乎没有什么粮食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粮食出口国则不大关心自身的粮食库存与消费比,他们只是希望所生产的粮食尽量多地卖出去,从而在下一年度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例如在2003年,美国玉米库存与消费比曾经降至较低水平8%,是十几年的低点。即使如此,也没有人怀疑美国玉米供给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当时玉米库存与消费比是13%,高于美国,粮食市场更担心的是的13%,而不是美国的8%。
所以,库存消费比对这些传统粮食出口国来说,意义也不大。
困惑四:一些范围内库存数据难以确定
目前,对于范围内的粮食平衡分析数据收集和整理比较困难。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在做这项工作,虽然人们很少质疑这两家机构发布的数据,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一个的数据都难以收集整理,更何况上100多个,情况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统计五花八门,标准也各不相同。
那么,在库存与消费比的计算中,应当采用什么数据其实也是值得研究的。在范围内,当然要采用各国官方公布的粮食库存数。而具体到各国,例如我国就值得分析了。是采用储备库存数,还是采用储备 库存数加国有企业库存数,或是再加上非国有企业库存以及加工企业商品周转库存数,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更令人困惑的是,是否应当采用全社会库存数,即在全社会各类企业库存粮食数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农户存粮数。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农户人口所占比例很高、而且其农业生产基本上自给自足的来说,农户生产自用的那部分粮食,是不进入流通领域的。因此,他们的这部分自用口粮以及结余量,基本与库存无关,也不进入年度结余统计范围。这个量对于个别农户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几亿农户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这个量是否加入库存,并用于计算库存消费比,所产生的差异十分巨大,可能会产生5~10个百分点的差距。
从农业大国来看,至少农户占相当大比例的中国和印度都存在类似问题。这个问题应当提出来并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但怎样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粮食是对全社会而言,农户的粮食依赖库存,而农户存粮不加考虑,显然是不够实事求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且不说农户数量、存粮数量多少。
与发展中不同,多数发达当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他们那里,粮食生产已经基本全部商品化了。
例如美国的农场主们所生产的小麦、玉米基本上全部会出售到市场上,其自己食用消费的粮食都是在市场上购买,谈不上自身存粮以备自己食用的问题。所以在发达,对库存数据的选择相对比较容易。
困惑五:虽有局限性仍被各国广泛接受
当人们谈到粮食时,经常会提到库存与消费比这个概念,并以这个指标的高与低来衡量一个或地区的粮食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依据粮食的库存与消费比对粮食的判断,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泛泛而论,很少见到详尽一些的论述。
不过,粮食库存消费比的提出,无疑是对粮食量化分析的一大贡献,也被各国广泛接受。一旦粮食的这一指标降至17%以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就会呼吁各主产国提高粮食生产投入,以增加粮食总供给,对保障全球粮食供给充足起到良好作用,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笔者谈到的只是在具体分析某一个问题时,单独使用库存与消费比的局限性,并没有任何对该项指标的批评和贬低之意。库存与消费比是一个被经济学家们广泛应用的指标,不仅在粮食市场领域,在其他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并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析手段,其重要意义是无可辩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