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分析起来有三:
,孟加拉进口的突然上升。孟加拉是第四大米消费国,大米大部分能自给。2016年进口量很少,但是由于上半年洪水泛滥,米价暴涨,孟加拉政府决定补充60万吨的储备。另外,菲律宾这两年的大米进口增长也比较快,由80万吨上升到180万吨。
第二,泰国、印度等主要大米出口国库存不断降低,尤其是泰国的库存下降的很厉害,自英拉下台以来的去库存基本接近尾声。2017/18年度的泰国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下降到450万吨,只有两年前的约一半。全球大米库存虽然创17年新高,但是那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库存不断增加。抛开中国库存,全球大米库存是下降的。
第三,小麦、玉米等主要谷物在五六月份均有明显的上涨,带动了大米出口报价的上扬。
全球大米贸易方面,2017/18年度,印度、泰国有望继续保持大米出口领先地位。USDA预计印、泰两国2017/18年度的出口均为1000万吨,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越南出口有所增长,将达到600万吨。
中国2017/18年度的大米进口预计为480万吨,同比下降20万吨。中国大米进口的下调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中国加大了大米走私进口力度;另外是国内外大米价差缩小,抑制了大米的进口。
六、大米零售价继续上涨
继续保持小幅上涨态势。50个城市大米平均零售价由年初的6.3元/公斤涨到年中的6.38元/公斤。实际上,国内稻谷原粮价格是稳中略降的,之所以终端大米零售价价格仍然上涨,是因为原粮价格大约只占终端成品粮零售价格的60%,大米零售价格的40%是由物流、租金、人工、营销等费用决定的,而这40%的费用近年来一直是增加的。
七、展望:未来10年稻谷价格都将处于下降通道
这是基于人均大米消费趋势和当前稻谷产能和库存的基本判断。
当前日韩的大米年人均消费量约60公斤,如果中国的大米人均消费达到这个水平,那么中国的大米年消费量只有8400万吨左右,折算成稻谷原粮是1.24亿吨。2016年中国稻谷总产2.07亿吨,如果坚持大米自给,那么这意味着中国的稻谷总产在目前的基础上要减少8300万吨,也就是减产40%。
什么概念呢?这正好是2016年黑龙江、湖南、江西和安徽4省稻谷总产之和。这4省之中,黑龙江、湖南、江西是前三的稻谷生产大省,安徽则排在第5。也就是说,在未来,中国的稻谷主产省不用生产一斤稻谷,其他稻谷非主产区的稻谷产量就可以满足中国人的消费需求。
或者换一个角度,未来中国的稻谷需求不过1.24亿吨,黑龙江、湖南、江西、江苏、安徽和湖北这6大主产省保持2016年的产量即可,没其他省什么事。
前面,我们说的只是如果,那么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其实是,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不是能不能达到,而是何时达到的问题。
日本、韩国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主食消费和中国非常相似。日韩的经验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来源会越来越丰富,人均大米消费会逐步下降。日韩曾经的人均大米消费也维持在我们当前的水准,但是现在下降了50%以上,并且这个趋势还在持续。中国过去十几年,人均大米消费也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和2000年相比,我们的大米人均消费下降了25%。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农民工的减少,中国人均大米消费下降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预计未来20年之内,中国大米的人均消费肯定会降到当前日韩人均年60公斤的水平。
这就是中国稻谷供求的大势。中国当前稻谷的库存规模还在上亿吨,产能是2亿吨,未来20年之内,中国的稻谷只可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断地去产能、去库存。至少未来10年之内,稻谷价格都将处于下降通道。特别是低端低质稻谷将是去库存的首要对象,这些稻谷必须持续地大幅降价才有接盘的需求。过去两年增储扩容的各级储备将面临的将是一个极其黯淡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