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周必胜应征入伍。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当兵第三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战友中的佼佼者。周必胜当时就暗下决心,退伍后要把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保持和发扬下去,把部队培养的知识、技能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退伍后回到老家?水,周必胜发现身边下岗工人增多,退伍军人安置也成了难题,他就琢磨创办一个企业,既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又能为其他退伍军人提供岗位,为政府分忧。
当时,周必胜次接触联合收割机,他判断今后中国机械化收割必将风行,于是回乡花了23万元购买一台。头一年,他靠在本地接收割订单就净赚6万多元。看着做“麦客”能挣钱,投奔周必胜的乡邻越来越多。2006年4月,周必胜把身边希望通过跨区作业摆脱贫困的老乡组织起来,领头组建了庆丰收割机跨区作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经常出现有机无田、有田无机的现象,为了保证社员们有活干,周必胜常常丢下自己的活儿,坐火车、汽车去各地给社员们找业务。
有一次,周必胜带领由20台收割机组成的车队到重庆万州市割麦。由于恰逢雨季,抢收抢割时间急、任务重、困难大。面对群众的期盼和当地政府的恳求,周必胜对全体党员说,“我们是‘共产党员先锋车’,一定要尽努力帮群众把成熟的麦子收割完、运到家。”周必胜的队伍加大马力、日夜奋战,熬红了眼、累弯了腰,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还冒雨帮农民把麦子抢运进仓。就这样,“共产党员先锋车”的形象刻在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当地人亲切地称呼周必胜他们为“扬州麦客”。就这样,靠着诚心服务,庆丰的品牌在越打越响,作业范围也越来越广,一到收割季节,就有地方政府请庆丰合作社去作业。
靠着周必胜的一双腿,庆丰合作社的作业范围逐渐从宝应周边扩大到大半个中国,合作社从最初的8名社员发展到了现在的186名,成立了6个作业队,从业人员达到640多人。
“要不是当初老周带着干,我们哪有现在的好日子。”社员陆万顺、陆万桃兄弟俩原本家中困难,兄弟俩想做“麦客”,但却拿不出钱来买收割机,是周必胜主动为他俩作担保、筹资金,购置了久保田收割机。几年来,陆氏兄弟靠跨区作业收入年年增长,现在两人分别盖了别墅、买了轿车,过上了好日子。
“身为合作社领头人,和过去带着大家一起跑收割不同,我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要保证社员们鼓起来的口袋不能瘪回去!”近年来,周必胜比刚成立合作社那会儿更忙了。他坦言,这几年随着各个产粮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区作业挣钱也越来越难。他认为,合作社必须要多“几条腿”,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现在庆丰合作社不仅可以提供种、管、收等全套服务替别人种田,本身也是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农场经营者。这两年,农产品流通出现买难卖难,周必胜看到农产品转运市场的潜力,于是迅速切入农产品收售领域。庆丰合作社的农业服务“一条龙”小试牛刀便取得不错的收益,跨区作业外收入现在已经成为社员增收的又一重要来源。
周必胜把合作社常常称作“我们家”,“家里人”有了什么困难,他从来都是个出手相助。合作社农机手李开顺的女儿患心脏病没钱做手术,周必胜听说后在合作社发起募捐,筹款7万元。在收到周必胜时间送来的捐款时,李开顺由衷地说:“有周必胜在,啥困难都不怕,跟着他干,口袋准能鼓起来。”这句话,也道出了如今庆丰合作社社员的心声。
庆丰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称号,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曾跟踪报道庆丰合作社作业队服务大江南北的故事,周必胜个人也先后获得“跨区作业能手”“江苏省十佳跨区作业机手”“江苏省劳模”“江苏省共产党员”“江苏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