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用了几十年的模式为什么在某些地区就失灵了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情况下,农民因为掌握的生产资料有限,受制于自身技术、能力和土地限制,难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另外农民们单独独斗,今天你种这个,明天我种这个,种类比较分散,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在这种大环境条件下,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就越来越受欢迎。
那么新的经营方式是什么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农村老家,选择去城市打工,越来越多的人也相继在城市落户,农民限制的土地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盘活这部分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农村富余的人力资本呢?“三变”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
“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农”,“三变”改革始于贵州,后来被总结推广并且在1号文件里边也提出要推广到。
具体来说,就是农业合作社或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流转方式将农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每年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这是保底收益。合作社将土地流转回来之后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的把控,选择种植或经营一些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然后让农民自己经营,并且从这块土地的利润中再拿出一部分分给农民。
目前“三变”改革陆续在铺开,不少农村通过种植食用菌、单产较高的农作物、经济林、光伏等,农民自掏腰包入股,成了股农,到时候按期分红即可。
通过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对于农民来说,收入有了保障,心里就有了底,也就更愿意参与到这里边来。
当然如果你本身是贫困户的话,优惠可能更多。笔者认为,在大力鼓励进行“三变”改革实践探索的情况下,只要抓住了这个机会,还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