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玉米的收入占我家庭每年总收入最多30%。”河南省长葛市农民袁金峰说。农忙务农,农闲外出打工。如今,兼业已经成为传统农业种植者的理性选择。
而让农民的理性和成熟表现更为明显的是,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越来越重视玉米种子的品质。考虑种植产量稳定、早熟、脱水快的玉米品种,对农民来说,除了会带来稳定收益外,还会节约人工成本和降低种植风险。
凭着多年的种植经验,老袁就联合村里农民合作成立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大家的农地集中到一块种植管理,目前合作社管理土地的规模达到500多亩,其中三分之二用来种玉米。
他对财经表示,尽管现在玉米行情低迷,收益相较于以前会低一些,但玉米还是的作物选择。因为在当地,夏季麦收之后至秋季,适宜种植的作物只有大豆、玉米。而种玉米要比种大豆亩均纯收益高100多元。而且,跟经济作物比,种植玉米又具有稳定性,相比之下,玉米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也不需要多少的人工。
尤为吸引农民的是,玉米脱粒之后,农民就可以就近销售。他提到,有两个去向,一是将其卖到附近的饲料厂;二是运到火车站,有粮贩专门在那里收购,比当地的价格一斤要高5分钱。
考虑到市场需求,老袁早就进行了“供给侧改革”。一级玉米标准有很多,他就认准了含水量。因为含水量低,在很容易脱粒的同时,还不容易霉变,非常适合饲料加工厂的需求。于是,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他倾向于尝试稳产、早熟、含水量低、脱水快的玉米品种,考虑到长葛当地的农业种植环境,耐旱、耐高温、抗倒伏和产量等性状表现让他格外关注。
种有20多亩农地的杨德锋,是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的种粮大户。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规模,在于他接手了自家几个兄弟因外出打工而无法料理的农地。
老杨对财经表示,当地夏季适合种玉米。比较经济效益高是重要原因。相较于过去,价格是跌了一些,但是当地“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结构并没有让农民以及流转土地的大户亏本,只是利润有所减少而已,最终还是有利可图的。
在市场低迷阶段,农民选种更加理性和谨慎,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从过去追求价格低廉转而关注品种的表现和粮食的品质。哪怕因此种子价格贵了一些,也没关系。这就是农资市场上正在悄然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为更好地获得高品质的粮食,对那些选用良种的农户,采购商或加工企业愿意在种植季开始之前便与农户签订购粮协议,签约平均价格也往往高于市场价格。对农民来说,这不仅大大减少了售粮的不确定性,收益自然也会更加明显。
在收储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既保证政策顺利推行,又保证农民收入不会过分波动,成为决策层谨慎拿捏的重要考量因素。“种玉米仍然有利可图”为改革增添了有力的现实注脚。此前,中农办主任韩俊评价称,“实践来看改革总体进展非常顺利,成效好于预期,成为自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