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以适应农业大省需要。2016年,全省登记的家庭农场35392个,占4.07%,而河南省农业产值占的7.13%,家庭农场数量相对于农业产值、乡镇数量、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和农场专业合作社数量等方面,家庭农场数量不足,有待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已有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差异大,适度规模特征不显著。无论是种植业家庭农场,还是养殖业或种养一体的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特征尚未清晰形成。目前,我省家庭农场行业分布呈“二多二少”特征,即种植业多,种植业中种粮多,畜牧业少,种养结合的更少。家庭农场的发展正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面临扩大规模流转土地,设施建设转用耕地,添加设备增加投资,修路、打井和仓储等设施建设等困难,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发展家庭农场,要分清重点理出脉络。首先,粮食主产区是重点支持区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河南省是粮食主产区,驻马店、周口、商丘和南阳,都是农业大市和粮食大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任务最艰巨的区域,客观要求重点支持。社会经济发达,家庭农场发展较迟缓的郑州和洛阳,要围绕“都市圈”的特点加速推进,改变家庭农场发展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其次,中小规模经营的本土农民是重点支持对象。本土农民更具稳定性和普遍性,中小规模经营更具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发展家庭农场有定力和潜力,但缺乏实力和能力,是最需要支持的群体。从个体而言,中小规模本土农民兴办家庭农场,虽然起点低、规模小、见效慢,但从总体上看,数量多,投资少,同样的扶持资金,能够支持数量更多的家庭农场。再次,种养一体生产经营是重点支持类型。种养一体的家庭农场,有利于优化家庭农场的行业结构,有利于解决粮区粮食和秸秆的综合利用,有利于农场劳动力的常年均衡地充分利用。尤其是重点支持草食性畜牧业的种养一体家庭农场,如“粮—牛(羊)”模式,其种养契合性强,粪便易处理,更易发展循环农业和替代农业。最后,财政扶持和信贷支持及社会化服务是重点支持内容。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素约束是资金,相对于土地和劳动力而言,资金供给市场主体少,市场化程度低,推进改革难度大,需求难满足。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需求差异较大,但种粮家庭农场对喷防、机收和烘干的需求较为一致,根据需求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苗育秧、粪污集中处理、灌溉排水、贮藏保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降低农场成本,获得分工和规模收益。
精准施策扶持,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以需求、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切实提供政策支持。,需求导向性的政策供给。“有什么给什么”的政策供给,“要什么没什么”的政策需求,政策供求失衡。实现政策供求平衡,要满足家庭农场对资金、土地和社会服务的政策需求。第二,问题导向性政策供给。针对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设施利用率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财务管理弱等问题采取政策措施。第三,目标导向性政策供给。根据政府农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目标,对重点地区、主要产业和关键环节采取措施,保证目标实现。选择类型、环节、形式、区域和主体,准确提供政策支持。选择农业和粮食生产主要区域的种养一体型家庭农场给予支持,选择利于实现种养一体化的关键环节给予支持,选择与农场需求相适应的奖励、补贴和培训等形式给予政策支持,选择中小规模的自成长型普通农民经营的家庭农场给予支持。配套、组合和协同相关政策,有效提供政策支持。农业、财政、发改、国土、扶贫、水利、农机、科技等部门的不同性质、不同渠道的支持政策相配套,为不同的家庭农场的差异化需求,组合成符合家庭农场个性需求的政策套餐,达到“有求必应,营养均衡”的效果。把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落实到有相应需求的家庭农场。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