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高端农机产品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机产业转型突破、引领发展的引擎和灵魂。发展实践证明:高端农机产品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依靠自主创新。上任何企业都不会轻易将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转让,对高端产品进行出口具有较多的附加限制条件。从发展规律看,发展高端农机产品,靠的是制度、智慧推进资源不断优化、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成为常态,单靠研发人员长期拼体力、拼消耗;现有资源长期拼设备、拼系数等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创新研发手段、管理模式、制造业态。弘扬善于学习、做到思维敏捷,排除门户之见,推动思维创新,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柔性组织、实施流程再造,为发展高端农机产品奠定基础平台。
我国农机工业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实现高端农业装备转型、农机产品突破,已经不能靠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来实现,必须正视存在差距、遇到困难,立足自主创新、产品创新战略新基点,变“为我所用”为“由我所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巩固和扩大在前瞻性、战略性高端农业装备领域的优势,这是我国从农机制造大国向农机制造强国发展的根本途径。
从实际上看,实现我国高端农业装备提升,自主创新战略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发展速度不快。
从发展环境看,中国经济正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胶着期,步入新动能加速扩张的关键期。农机装备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与高端制造方向发展,高端农机产品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国内高端农机产品研发基础薄弱,企业制造资源投入偏低,企业间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高端农机产品发展步伐缓慢。
二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受制于制造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双向抑制,国内高端农机产品长期维持在低位徘徊状态,市场份额远不到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高端产品不到1%。同时,与国外同类产业7000多种农机系列产品相比,仍有3000多种的空白区域。
三是企业投入缺乏动力。
1-7月份,农机行业总资产利润率5%左右,亏损面达到11.21%,一些农机企业经营出现阶段性发展难题。发展高端农机产品,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由于短期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农机企业普遍投入意愿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农机企业发展“软肋”,企业研发投入不及2%,远远低于跨国公司水平。部分新加入的小型农机企业将引进优势企业人才、供应链资源等作为自身发展的捷径,基本没有研发投入,实施拼装式制造,产品没有丝毫知识产权,严重冲击了正常的产业发展。
四是协同支持力度薄弱。
农机企业高端产品“重”概念创新“轻”核心技术发展,产业基础创新、关键技术积累仍有不足。习惯于传统的自身大而全的制造体系,缺乏资源协同思维。农机企业和研发组织、农机主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等之间仍缺乏协同,相互之间缺乏目标牵引、资源统筹,造成协同发展脱节。在关键零部件包括农用柴油机、转向驱动桥及电液悬挂系统、农业机械专用传感器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现代农业的稳步推进,发展高端农机产品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我国农机产业发展较好的领域,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一味依靠简单的抄袭仿造、想走“捷径”的项目,通常发展缓慢,甚至最终无果,即使一时取得成功也很难掌握核心技术。个别农机企业忘却产品价值主导,玩更换外型、小标大等概念性创新;实行“”、“突破”等缺乏价值主导的强力宣传;实行低价倾销的价格战等等措施,注定难走长远,不会被用户所接受,面临的是更加困难的局面。产业发展不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实现高端产品突破,必须统筹优化发展资源、协同提升发展能力,推进高端产品的自主创新,构筑自身独特、独占和稀缺技术。
一是多方面扶持。
高端农机产品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等功能。高质量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需要高端农机产品支撑;实现现代农业,高端农机产品发展不可或缺,需要多方聚力支持。建议切实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和推动机制,探索建立从供给侧给予高端产业人才引进、制造能力升级、税收等方面的长效机制;逐步实施从供给侧扶持高端农机绿色产品发展,围绕产业趋势和终端用户需求,加大动力换挡、动力换向、无级变速拖拉机及其配套大中型、复合型农机具等高端农机产品购机补贴,提升高端农机产品竞争力,满足终端用户购买愿望,支持高端农机、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产业上突破。
高端产业是拼装不出来的,发展高端农机产品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农机企业要跟上发展趋势,加快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资源布局,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构筑产业领先优势。破解发展障碍,进一步打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从设计、研发到生产、管理全生命周期着手破解传统产业发展瓶颈,构筑新的产业生态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的效率和效能。以高端产品协同客户产业创新,用精品助力客户品质升级。实施高端发展,努力占据价值链高端,成为产业链上存在价值的一环。坚持以行业需求和产业应用为方向,积极突破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纵轴流联合收获机械等核心技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有效支撑和创新引领等方面,提升关键零部件精度、可靠性,加强基础材料研发,优化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基础工艺,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三是体制机制上创新。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用好用活产业政策,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围绕市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资源,提升能力,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突出管理特色、产业规律,以内生要素、长效机制推动目标具有可行性、测控性、成长性,任务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研究高端农机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多层次、多要素联动的产业创新生态。通过企业政策价值杠杆将资源向龙头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构建大企业为主导的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形成主机和零部件企业、研发组织和农机制造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格局。龙头企业可以借着产业协同和价值链整合思路,牵引创新协同,深化技术合作、优化研发和信息沟通等与集群内其他创新单元协同。传统农机企业更要构建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制约创新潜能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新的增长极、创新力。建立股权激励、收益分成等措施,加大对创新团队、人才的激励,将传统发展中的“痛点”化解为未来发展的动力。
四是高端人才上培育。
有些农机企业缺乏将人力资源作为首要资源的理念,选拔人才缺乏与高端市场同步的发展手段,未能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绩效贡献作为首要选择。实现高端农机产业突破,首要因素就要培养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端人力资源,优化发展资源,破解发展难题,为行业赋予无限扩容空间。农机企业要构筑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退出一体推进的管理平台。实施国际化多元人才引进战略,打造跨文化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利用全球人才流动的时机,建立人才信息库,了解人才价值取向,实施精准猎取;运用全球人才招聘网络,招聘、储备企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胜任未来发展的竞争刚需。加强高端人才培养,改变年龄一刀切的现象,建立以能力、贡献等一篮子评价体系,持续提升人才质量,扩大人才队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改变业态模式,实施竞争导向。鼓励创新、宽容探索、支持拔尖、推进卓越,营造公平竞争、尽才尽能、人才辈出、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面对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的生存大考、创新业态,农机企业必须对此有清醒的战略研判和战略设计。通过自主创新、产业突破,高端产品升级及时、精准发力并保持连续性,以掌握竞争的先发优势和竞争利器,在未来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增加更多自信;在实现中国高端农机制造、智造、创造的征程上能够持续获得更多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