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穗兼收理论上对于农户、机手和养殖户来说都是福音,对于农户来说,地里的秸秆不仅可以清理出去,还能得到一小笔收入;对于机手来说,茎穗兼收的作业费用比摘棒式的玉米机平均每亩地要高40-50元,作业相同的面积时茎穗兼收的收益要高一些;对于养殖户来说,可以得到廉价的饲料,养殖成本也会得到降低。
这样一台可以使三方都受益的机器,为什么保有量仍就非常低呢?青岛张师傅的使用经历应该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张师傅在2016年购买了一台当地生产的三行茎穗兼收玉米机,补贴以后花了16万多。新车开回家保养完毕后就开始作业,秸秆粉碎效果和扒皮效果都还算说的过去,但是机器的质量却实在是不敢恭维,首先是剥皮机出皮口处经常堵,无论是干玉米还是湿玉米都一样堵,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将大梁切掉一块去。堵扒皮机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用张师傅的话说“这台机器行距小的收不了,行距大的也收不了,地里草多的收不了,隆平206收不了,登海605还是收不了,适合这台机器收的地块很难找”。当然张师傅的话有些夸张,但是可以看出这台机器的适应性很差。
张师傅说,这台机器平均每天的作业面积在40亩左右,基本上毛收入在4500-5000元,综合下来和玉米机的收入差不多,如果机器不出现故障的话收50亩以上是没问题的,但是事实是基本上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大小故障。
从与张师傅的交流中可以得知,茎穗兼收的产品质量还没有成熟,故障率非常高。实际上单纯的玉米摘棒机的故障率在农机里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秸秆粉碎回收模块,并且仍旧布置在原有的车身里。如此复杂的结构,可以理解为什么故障率高了。如果厂家能够在模块优化的基础上再产品质量做好,茎穗兼收玉米机还是有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