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玉米收储初战告捷 稻谷收储将成重点:粮价从“政策市”迈向“市场市”

   2018-02-10 经济日报6200
核心提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这一重要改革在今年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农民对粮食价格波动已经有了比较强的承受能力,逐步摆脱对托市政策的依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下一步,这一改革又将如何推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这一重要改革在今年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农民对粮食价格波动已经有了比较强的承受能力,逐步摆脱对托市政策的依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下一步,这一改革又将如何推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起步于2014年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目前进展如何?又将怎样进一步深化推进?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在2017年取得实质性成效,玉米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已经形成,稻谷和小麦“市场定价”特征明显,粮价正从“政策市”走向“市场市”。

   玉米由“就地储”变“销”
   玉米作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已形成,改革效益好于预期


    2017年新粮上市以来,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从每斤0.6元以上上涨到现在的每斤0.8元以上,玉米购销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这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

    玉米作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从2016年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以来,玉米价格由以托市价格为参照转向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现已形成,种植结构优化,加工企业,改革效益比预期的更好。”粮食局局长张务锋在日前召开的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说。

    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全盘活,为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探路。改革之前,玉米加工企业因为国内玉米价格高,要么进口玉米,要么退出市场,改革之后,玉米价格下降,成本下降,东北玉米购销活跃,由“就地储”变成“销”,没有出现人们普遍担心的“卖粮难”问题。同时,玉米库存消化进度超出预期,2017年全年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1690亿斤,是2016年的1.37倍,政策性玉米库存比历史点下降28%。同时由于农产品品种之间比价关系更加合理,农产品种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初步估算,2017年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约20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871万亩,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增加约500万亩,马铃薯增加约200万亩。

    黑龙江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处于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最前沿,粮食收购方式已经由政策性收储向市场化购销转变,粮食收购主体由单一政策执行主体为主的“独唱”转向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据了解,目前共有1789户省内外粮食企业在黑龙江开展玉米市场化收购。现在,黑龙江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吸引其他省份的粮食加工企业到黑龙江投资,有力促进了省内“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快速发展。

    提高农民种粮信心
    规模化经营是实现节本增效、增加种粮农民收益的突破口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涉及利益关系调整,特别是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利益,处理不好可能对粮食造成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认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后,粮食价格随之下降,规模化经营是实现节本增效、增加种粮农民种植收益的一个突破口,可以通过土地适度规模化和服务社会化规模化来实现粮食提质增效,提高农民种粮信心。

    2017年,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哈拉哈村种粮大户周延武种了600亩玉米,他以每斤0.67元卖掉了全部玉米,现在当地玉米已经涨到每斤0.8元以上,他有些后悔卖早了。“现在种地必须经常研究市场行情变化。”周延武说。

    与周延武不同,吉林省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卓应对市场十分自如。陈卓说,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耕、种、管、收以及粮食收购等全程“托管”服务,现有社员398户,托管土地12975亩。合作社与一批粮食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根本不愁粮食的销路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小农户分散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长期并存。像周延武这样的种粮大户可以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取得较好的收益。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托管降低农资等投入成本和作业费用,帮助农民实现节本增效。陈卓说,这几年榆树市大力推广土地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如果农民自己耕种,每亩作业成本73元左右,合作社只向社员每亩收取20元保护性耕作费,仅此一项,每亩节约成本53元。合作社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就会奖励合作社一笔保护性耕作补贴。

    稻谷收储将成下一个重点
    2018年将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护好农民利益将是首要考虑因素


    目前我国玉米库存仍然较高,稻谷库存高、压力大,成为去库存难点。据了解,2018年将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放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果,稻谷收储政策将成为下一个调整完善的重点。

    其实,早在2015年,有关部门在坚持收购价政策框架的前提下,不再上调稻谷价格,逆转了多年来稻谷价格只升不降的趋势,2016年开始适当调整稻谷、小麦收购价水平,既释放收储制度改革信号,也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留出空间。

    保护好农民利益是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首要考虑的因素。2017年,东北玉米和大豆都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收储政策,补贴一般按照“谁种谁补贴”原则发放,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土地流转人和土地承包人协商分配。这虽然有违“谁种谁补贴”的原则,但也符合当前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黄汉权认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应该设计更好的制度来保护农民的利益。一定要完善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

    要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构建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共同保障粮食的新格局。为了鼓励企业多购、多加、多销,和东北三省一区对粮食企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企业实行加工补贴政策。

    要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要求,树立优粮优价导向,引导农民盯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走,做到不但产得出、产得优,而且卖得出、卖得好。经过近两年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洗礼,农民对粮食价格波动有了较强的承受能力,逐步摆脱对托市政策的依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

    江西崇仁县相山镇山斜村种粮大户宋国庆2017年种了500亩水稻,其中40亩水稻为优质水稻。在他看来,应抓住改革的机遇,顺应市场,及早作出调整。宋国庆2018年计划将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未来将全部改种优质水稻。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