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引领风向标!这些农机项目是真正的“匠心之作”

   2018-03-28 中国农机化导报杨杰4640
核心提示: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专家提名的自然科学奖项目272项,技术发明奖项目306项(通用项目247项,专用项目5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913项(通用项目793项,专用项目120项)。

      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专家提名的自然科学奖项目272项,技术发明奖项目306项(通用项目247项,专用项目5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913项(通用项目793项,专用项目120项)。

 

      根据《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昨日对提名技术发明奖的农机项目进行了报道,今日对提名201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农机项目进行盘点。

 

      一、“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由江苏省提名。项目负责人是扬州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

 

      该项目针对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水稻生产季节矛盾突出,传统机插稻秧苗龄小质弱,大田缓苗期长,水稻生产力不高不稳且加剧季节矛盾等重大实际问题,创建了机插毯苗、钵苗育壮秧“三控”新技术,突破了稀播成毯、壮苗早发的技术瓶颈,开创了钵体带蘖中苗无植伤机插栽培新途径,也有效缓解了多熟季节矛盾;发明了秸秆还田耕整地新机具与双人乘坐式钵苗高速移栽机,构建了机插水稻大田密度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了群体起点结构优化;研明了机插稻高产优质形成规律,提出了配套的生育诊断指标与肥水耦合调控技术,创立了毯苗、钵苗机插两套高产优质“三协调”栽培技术新模式,构建了相应的区域化栽培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技术进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获授权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著作3本,制定地方标准16个,发表论文100余篇。成果整体达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整体技术已在大面积示范应用后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我国粮食作出了重大贡献。关键技术成果已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农田信息地-空-星多尺度获取与精准管理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由浙江省提名。项目完成人是浙江大学教授何勇。

 

      针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及不同生长阶段水分、养分和病虫害等关键信息难以适时、全域、快速、准确获取的瓶颈问题,该项目攻克了地-空-星多尺度信息快速获取与融合及肥水药精准管理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研发了农田定点信息地面车载动态快速获取技术与装备、田块尺度作物信息无人机低空遥感获取技术与装备、区域尺度农田信息卫星遥感解析和多源融合技术与系统,解决了地面实测信息、无人机低空感知与卫星遥感信息的时空融合难题,在省域土壤缺水量与墒情预测、省/市/县三级耕地地力管理与测土配方施肥、田块肥水药精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经专家鉴定,该项目总体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在多尺度农田信息快速获取与融合技术、无人机变量喷药作业技术及肥水药一体化变频控制和喷施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件,发表SCI/EI等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7部,近三年在20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累计综合效益10多亿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农业废弃物双元循环多联产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由河南省提名。项目完成人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

 

      该项目形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多联产的理论、技术和装备体系。提出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相耦合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双元循环理论。发明了基于沼气沼肥联产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相耦合的分析方法,创新了原料-沼气-沼液(渣)-肥(基)料-作物-原料的物质循环利用和生物质能-热电冷-生物质能的能量循环利用途径。创建了农业废弃物燃料化、肥料化和基料化于一体的“三化”协同多联产技术体系。发明了清洁型氨-黄孢原毛平革菌-里氏木霉生化降解技术、目标产物定向生成的多原料沼气沼肥联产发酵调控工艺、系列生态型功能肥料及食用菌培养基料制备工艺等7项资源化多联产关键技术,形成了农业废弃物“三化”协同技术体系。研制并推广应用了适应不同区域特征及用户需求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多联产系列装备。研制了辅热集箱式、双效增温式等适用于北方寒带、中部温带及南方热带的双元循环多联产系列装备,开发了4种适用于不同用户需求的户用及联户式沼气热电冷联产机组,创制了适用于猕猴桃和香菇等果蔬不同种植要求的功能肥料及食用菌基料生产工艺设备。该项目技术体系完整,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得到较好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进步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四、“北方旱区主要粮食作物滴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名。项目负责人是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

 

      项目从我国粮食和旱区水资源战略出发,针对北方旱区的地理、气候、水资源、作物及耕作特点,基于棉花等经济作物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成功经验,结合兵团、科研专项,自2009年起,就北方粮食作物滴灌条件下的水肥运筹规律、田间管网配置、作物专用肥料、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我国北方旱区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滴灌条件下的灌溉及施肥制度;研发出主要粮食作物专用滴灌灌水器及田间管网配置方式;研制出用于不同区域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的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和碳素水溶肥料系列产品及生产工艺;开发出滴灌自动化控制器—“电动阀”,创建了大田太阳能光伏提水滴灌自动化系统;开发出基于网络技术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智能决策与监测管理平台,构建了北方旱区滴灌条件下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节水省肥技术集成模式。项目获授权专利31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技术标准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56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成果在11个核心示范区应用,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0.7%,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1.3%,肥料利用效率平均提高30.2%,单产提高21.1%;辐射推广面积5173.17万亩,新增利润83.47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五、“棉花生产关键环节精准监控技术与装备”项目,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名。项目负责人是石河子大学教授吕新。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主产省区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项目针对棉花规模化生产精准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监测不、决策依据不充分、控制不精准及管理效率低等技术薄弱点,从播种到收获的关键环节创建了棉花生产精准监控技术体系。研发了棉花播种质量在线监测与调控技术及装备,显著提高了播种作业质量和效率;创立了滴灌棉田全程养分、水分快速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研发出水肥决策与精量控制系统,构建了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与应用云平台,大幅度提高了滴灌水肥利用效率;构建了“病虫监测→施药决策→图生成→精量喷药”棉花病虫害精准防控技术,显著降低农药投入量;创新性研发了采棉机棉箱火情、棉花产量、工况参数以及故障诊断检测技术及装备,构建了采棉机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大幅提高了采棉机作业效率、作业质量与管理水平。经中国农学会评价,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84件、专著19部、地方标准与技术规程15项、论文208篇(SCI、EI收录43篇)。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其他科技奖项13项。近三年累积推广2352.78万亩,节本增效65.25亿元,有效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提升了植棉效益和棉花国际竞争力,对新疆发展和区域稳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进程。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六、无人飞机施药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由农业部提名。项目负责人是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薛新宇。

 

      该项目针对我国施药技术落后,施药装备匮乏的现状,在863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历经10年持续研究,首创超低空自主飞行施药作业模式,引领无人飞机施药技术方向,攻克高精度自动导航、超低空增稳仿地飞行、农药飘移控制等关键技术,创制了适应复杂农田作业条件的植保无人飞机及系列专用喷洒部件,建立了“两低一高”施药作业技术方法,并构建了远程监管系统,起草了我国首部植保无人飞机农业行业标准,为我国植保作业提供了全新的技术与装备支撑,促进了植保无人飞机行业规范发展。经评价,项目研究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成果推广应用到河南、新疆等地,覆盖了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等多种作物,显著提高了农药利用率,降低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七、“农业废弃物厌氧转化与高值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提名。项目完成人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孙永明。

 

      项目围绕农业废弃物面源污染控制的重大需求,开展了厌氧转化与高值利用系统研究,建立了农业废弃物厌氧降解及代谢调控方法、发明了生物强化菌剂,为实现废弃物产甲烷奠定了基础。创建了酸抑制下失稳厌氧发酵系统生物强化快速恢复技术,形成高负荷厌氧发酵转化工艺。开发了高负荷模块化厌氧反应器及节能型中心搅拌机、沼气净化提质与沼液沼渣高值利用成套装备,形成环保、清洁能源、碳减排、循环农业“四位一体”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利用技术体系,建立沼气工程制备全产业链的行业和标准体系,推进了国内沼气工程的转型升级。项目关键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类型农业废弃物制备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的规模化工程中,覆盖了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及欧亚非等地区,成套装备已批量出口应用,形成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近3年,累计生产沼气约4.30亿立方米,创造新增产值总计约12.24亿元,新增利润1.54亿元,辐射带动产值约148.20亿元以上,该成果在国内沼气市场的3年平均占有率达47%。项目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1项,期间发表文章139篇,SCI/EI68篇,制定和行业标准7项,获得奖励8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专利金奖1项。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八、“北方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与配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提名。项目总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田世平。

 

      该项目发现果实芳香物质、糖酸代谢关键基因的靶向调控路径和重要病原菌致病和产毒的关键基因及操控策略,在阐明1-MCP调控苹果酸代谢、外源信号物质操控抗氧化途径关键基因来控制果实衰老和病原菌致病的基础上,创制了苹果1-MCP+“三期”精准控温贮藏保鲜技术新模式;研发了信号分子控制果蔬衰老、裂果等品质劣变、及靶向操控致病基因防病的新技术;创建了鲜切蔬菜质量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和20种不同温敏蔬菜快速预冷、保温贮运、包装材料等技术规程;研制出智能化、低损伤、高性价比的果蔬采后全产业链商品化处理系列配套设备。项目创新了关键技术的精准调控和碎片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了技术与设备配套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实现了苹果、甜樱桃、大宗和鲜切蔬菜采后全产业链品质质量的精准控制。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2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和行业奖7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8项。发表论文259篇(SCI期刊62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0部。成果在我国北方果蔬产区应用,腐损率降低10-30%,保鲜期和货架期延长1-2倍,售价提高1-3倍,累计经济效益436.59亿元。该成果的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带动数千万亩果蔬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九、“能履带式全喂入高产水稻联合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名。项目完成人是江苏大学教授李耀明。

 

      针对传统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获机在收获高产水稻时存在的籽粒损失大、破碎率高、作业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项目对高产水稻的联合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适应高产水稻收获的切流初脱、轴流复脱低损伤脱粒分离新方法,发明了斜置切纵流双滚筒低损伤脱粒分离装置;提出了预清选、多次气流吹脱和脱出混合物快速均布的多风道清选新方法,研制出多风道清选装置;提出了履带式底盘机械差逆转向新方法,解决了单边制动转向易打滑下陷的难题,开发出高承载履带式行走底盘,提高了整机通过性;发明了籽粒清选损失监测传感器,研制了清选系统与作业速度智能控制装置,提高了作业稳定性与适应性。与国际先进的日本久保田PRO988机型相比,其破碎率降低40%、损失率降低35%、含杂率降低50%、作业效率提高50%。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2件、其他知识产权33件,发表SCI/EI论文78篇。项目成果在沃得农机、雷沃重工、星光农机等国内收获机械龙头企业得到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成果获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项目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高产水稻联合收获机的技术水平,推动了整个收获机械行业的科技进步。项目提名材料有效,符合填写要求,已进行公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建议提名201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标签: 农机项目 农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