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业内关于行业形势的评论尤其之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文章几乎清一色的唱衰之声,进入一季度以来,为数不多的几家上市农机企业星光、一拖、吉峰财务报表“绿油油”一片,甚至连全柴、常柴这几个柴油机零配件企业也不能幸免,利润同比均下滑,甚至下滑十倍不止,农机行业慎入这次恐怕是真的深入人心了。好好的一个产业,甚至还列入《2025》发展计划,怎么就把市场“做死”了呢?万果皆有因,笔者今天就追本溯源好改跟大家念叨念叨,这还没走出国门,也没怎么受中美贸易战波及的农机企业们是怎么死在自己家门口的。
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1959年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那个时候我们还属于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自己“生不出”机器,咋个机械化呢?于是乎,就有大胆的企业跟国外“借种”,一代国产老牌拖拉机“东方红”“铁牛”进入人们的视野,欢欣鼓舞之际,我们也许鲜有人知道意大利菲亚特这个牌子,也并不知道我们的研发的起步其实就是“仿制”。一开始没有技术,我们仿制、学习尚可理解,但尝过了仿制的甜头,也就很少人愿意花重金、花精力去自己研发,“拿来主义”拿来的顺手了,却也忘记这本就不是属于我们的东西,当我们再也无物可取时,我们还剩什么?
当中美贸易战以“中兴事件”切入后,我们才真正开始慌了,原来大国重器也竟扛不住通炮击。反观农机行业,就更不堪一击了。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等欧美企业牢牢坐稳中国市场,而中国大农机企业却急急忙忙跑向“海外”。没有核心技术,中国市场的用户还没有搞定,中国政府这么多优惠支持政策还没有抓得住,你们着急出海干嘛呢?小企业就更是跟风,市场什么卖得好就做什么,大企业生产什么就做什么,全无主心骨。每次农机展会最刺眼的是,在国内排行数一数二的农机企业,在介绍自己的产品中写的是:“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全部欧洲进口”,这种借来的“”就没让你们感觉到有一丝丝的羞耻和满满的风险吗?
确实一些国产优质企业在觉醒了,当他们享受到波政策红利并且开始盈利时,确实想到自己要做品牌了。做品牌核心的还是技术啊,一看自己厂子现有的配备人员,都不够格,那就出海去“借脑”吧。于是,一批国产农机企业前仆后继去欧洲,争抢着买在欧洲已经半死不活的那些二三流农机企业。就前几年,国内两大农机巨头还因为抢一个欧洲企业豪掷了800万美金,大肆宣传,不出所料,亏损至今。我不明白的是,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用于基础研发,而宁愿花在收购和宣传上大笔的钱?不得不说,这些国内农机行业所谓巨头的管理者起点低,格局小,所以导致在扩张的道路上,战略步步失败。
最令人震惊的是,之前媒体大肆宣扬的“小企业引起的市场乱象”,最近我得知的真相却是:始作俑者正是国内那些知名的大企业。天天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大企业控诉小企业“大马小车”破坏了市场,80马力就拉一个30马力用的车,而一个潍坊生产拖拉机的小企业欲哭无泪地说:“我们哪有这本事啊,都是跟大企业走啊。他们听闻政策补贴大马力了,就自己做可靠性试验这些,我们哪懂,只是看着他们做了什么我们照着做。”
这就不得不涉及到农机行业最热点也最敏感的问题:农机补贴。补贴出发点是好的,想支持国产企业发展,减少农民负担,但是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依然防不胜防那些钻空子的人。一开始补贴对农民是真划算,后来企业看到了这块肥肉,就把补贴的钱加到产品身上,这样老百姓买产品不划算,渐渐对于企业一轮又一轮促销也麻木了。而后就出现了“大马拉小车”“小马拉大车”种种市场怪相,政府想监管却也是心有余和力不足:检测鉴定的经费有限,人员也有限,很多产品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出标准市场上却已经卖的很好了,很多企业钻政策的空子和监管的漏洞,图一时之利以为就是给自己打开成功的便捷之门,殊不知向善不易,人性弱点却复制起来很容易,谁是粒搞坏市场的“老鼠屎”恐难以追溯,但是整个行业已经被搅成一滩浑水了。国产农机企业一步一步把自己套牢,走上一条“作死”之路。
仿制时代已经过去,政策红利也非长久之计。经历了波动下滑再下滑,国产农机要再不扎实练好内功,从“基础研究”做起,再多的营销再多的套路终将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