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综合处张汉夫副处长,在四川省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当地有个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办得很成功,发展粮油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解决了“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问题。这个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在于:产权明晰、群众主体、专业运营、多方共赢。这四个方面,刚好可以概括我对2017年农机化发展的几个理解。一言以蔽之:农机化行业的还权赋能、深入变革时代真的来了。
一、还权赋能,产权明晰是基础
崇州,古称蜀州,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代管。案例显示:2010年,村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颁证完成。
为什么是2010年呢?说来话长。
2007年6月,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试验区的意义重大。
统筹什么呢?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统筹土地,还给农民土地资产的权利。试验很成功,被写成了一本书——《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2010年出版。著作者是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牵头人是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老先生的弟子、经济学家周其仁。此外,中央还在浙江乐清等几个县进行了农地入市等试点。
2013年1月31日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还给农民明确的集体经营性用地同等入市的权利,以及经营权、流转权等。这就是汉夫副处长那段文字所总结的点:产权明晰。这件事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件大事儿,影响深远;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来说,同样影响深远。
二、转型升级,主体是关键
如果上述改革对农机化的影响还不是最直接明显的,那么2017年的一系列调整,则可以清晰地说明,转型升级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突出从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清理僵尸合作社,扶持建设示范社。这可以理解为农机化行业的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
二是工作重点由补贴转向九大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这个可以理解为,原来是政府急于领着干,转向了政府做好样子,引导你来干,扶持你来干。
三是由原来的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包括不再强调总动力的增长,重视全程和机械化,重视新兴领域的引导扶持,特别是重视信息化建设。
四是调整补贴方式和办法,鉴定办法改革,简化手续、多方采信等措施的酝酿实施。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说到底是因为忽视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只有一个大公司在管理。
而目前所做的这些调整,意味着农机化的发展方式开始进行深刻的调整;意味着将农民的事儿进一步交给农民,将企业的事儿交给企业。政府着重简化程序,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提供扶持。
三、专业运营是保障,多方共赢可持续
2017年,农机化渐从风口地位退出,转而追求运行的、可靠、优质、。焦点议题逐步切换到农业整体综合效益的提升和可持续。农机化的发展动力由技术推广推动,转向经济效益拉动。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主体的行为模式正逐步由一家一户的简单种地行为,转变为专业组织以效益为追求的经营行为。
这些变化都意味着,无论对于农机化领域的从业主体来说,还是对于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来说,简单的同质化硬件服务市场逐步减小,提供大数据时代的专业化整体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让农业、农机化本身的产业属性发挥出来,实现链条式多方共赢,才可持续。
四、第三方服务方兴未艾,助力转型升级
2017年,农机工业及流通行业面临考验。与此同时,农机化从业主体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方兴未艾的第三方服务,或许是帮助行业实现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在这方面,中国农机化协会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比如,中国农机化协会曾协助民盟中央开展大调研并参与撰写报告。中央领导批示后,工信部已经于2017年在石河子召开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会;为落实推进行动,发改委出台了扶持农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案等。后续,仍将有系列措施逐步出台。
基于前期尝试取得的成效,2017年,农机化协会正式提出建设“先农农机智库”,并提供了系列的智库产品和服务,受到一定好评。
此后,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接受有关部门、地方、企业等委托的工作有明显增长。委托内容从单一主题的调研,到对大型综合项目进行评估;从列席会议,到承办各类活动;从受企业委托开展专题调研,到协助制订战略方案,提供咨询服务;从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技术,到协助制订产业规划等等,越来越丰富多样。
从全行业来看,由第三方机构策划实施的各类展会、现场会、论坛、技术推广活动等日益增多,成效显著,2017年表现尤其明显。
放在当前的背景下来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整个治理体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空间日益增大,规则日益清晰。这是个了不起的转型,第三方机构将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和思想策源地。